“绿色永远代表着希望”

17gatsby-600

图中的这位小姑娘名叫王今朝(音译Jinzhao Wang),14岁,两年前移民到了美国。这位小姑娘有幸登上了《纽约时报》的书评栏目的头条。这个书评栏目采访了美国纽约的一所中学里的美国文学的教学情况。在小姑娘所在的这所中学里,他们在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这部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虽然这只是一所中学,但是同学都有自己各自的独特见解。标题中的引文是这位小姑娘在谈到她对盖茨比所眺望的遥远的绿光发表的观点。

读完这则报道后,有这样几条肤浅的想法:1)美国不愧为一个注重阅读,注重经典教育的国家。以前我就曾惊讶于我的一位美国老师的上小学的女儿的阅读能力——才10岁左右吧,就已经读完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芬》。我认识她的时候,人家在读吐温先生的《密西西比河上》呢。根据这篇报道,在美国的中学里,像这位华裔小姑娘所在的班级这样在课堂上讨论经典名著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老师也会在课堂上有意引导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并且随意发表自己的感想。像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国家的中学课堂里是很难出现的。当然了,我们的中学可能根本就没有像这样文学课。即使有,老师们也往往会把所有同学们的想法和见解引导到一个思维模式中去。所以,就别责怪我们的青少年缺乏个性、缺乏想象力了。

2)其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向美国的中学学习,在中学开展这样的经典教育呢?我们也有古典的四大名著。我们的现当代中国文学也不乏一些优秀的长篇小说。可是我们的中学课程设置里都没有涉及。偶尔有所涉及吧,还是节选(我本人对文学教学中的所谓长篇节选很反感:不读全了比不读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更糟!),老师又忙不迭地告诉学生们说“这一段作者通过什么什么的描写,表达了什么什么思想,抒发了什么什么感情,等等”。这样的教学,你怎么能够要求我们的青少年对我们自己的文学经典有很深的印象、很好的了解呢?

3)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美国中学的文学经典教学并不强调某部经典作品的学术地位。而是倡导学生们的自由阅读。只要学生们自己的感受都会受到鼓励和欢迎。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很多中学生都说他们在盖茨比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这比老师大谈所谓的“美国梦”效果更好。根据报道,虽然那都是些12~14岁的孩子,可是他们对名著的理解不乏深刻和独到。

4)这一学期,我也要给我的学生们讲授“盖茨比”。当然,我面对的不是中学生。可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同学们还是不太喜欢自己去发现,而是愿意坐在那里听我喋喋不休。我不希望继续这样。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有自己的发现,能够给我带来惊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