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到《论摄影》,以为是一本阐释摄影学理论的专著;开始阅读之后,发现并非如此,它是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从文化意义上论述摄影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文集。书中没有一条摄影专业术语,字里行间却透出作者对摄影无所不在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美学与道德问题的洞若观火的审视,以及对摄影本质清醒透彻的认识。桑塔格最初是
以一篇篇长文的形式,在上世纪70年代将它们发表在《纽约书评》上,可见它们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然而,在数码影像高度发达,数码摄影为普通人熟练掌握的今天,《论摄影》这本书的读者范围已不限于此。只要是对摄影感兴趣的人,都不妨来读读本书。尤其是书中第六篇《影像世界》,有相当的篇幅是透过当年中国人对意大利名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的批判,来解读“文革”期间中国人的摄影观。从阅读该篇入手,倒也饶有兴味。
桑塔格的论述往往一针见血。在《影像世界》中,她就直奔主题:“摄影对我们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生产陈腔滥调(陈腔滥调的法语原文既有措辞陈腐之意,又有照相负片之意),又提供‘新鲜’观点。”在桑塔格的剖析中,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把过去的大部分都简单地判定是坏的,习惯于非此即彼的道德评判。因而,西方人观念中历史的复杂性、艺术的多元性,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无法理解。
这种观点,也许有偏颇之处。不过,考虑到桑塔格中国论述的时代背景,就不能不承认它有相当的合理性。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人们的思维习惯普遍地被塑造成非好即坏的定式。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就是在那时应邀访华的。然而,他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遭到当时全国上下的口诛笔伐。为什么?因为安东尼奥尼偏离了当时我们希望他拍摄的主题,这当然会遭到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谴责。
诚然,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多少有一点文化上的神秘感甚至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是,回过头看,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与当年国人对它的猛烈批判,更多反映的是文化观、摄影观上的不同。正如桑塔格所说:“对我们来说摄影是与不延续的观看方式(其要点恰恰是通过一部分——一个引人注意的细节,一种瞩目的裁切方式——来观看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但在中国,摄影只与延续性联系在一起。”
桑塔格的中国论述只是《论摄影》中的一部分。该书所探讨的话题,还有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道德、摄影与绘画、摄影的捕食性与侵略性、摄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等等。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般的严密论述,手术刀似的冷静锋利,甚至是犀利的反讽,指向问题的本质。比如,论述摄影与道德的关系 ——“照片不会制造道德立场,但可以强化道德立场——且可以帮助建立刚开始形成的道德立场”;分析摄影与绘画的区别——“画家建构,摄影师披露”;表达摄影对美化世界的重要性时的反讽——“相机在美化世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如此成功,使得照片而非世界变成了美的标准”。诸如此类对摄影本质一语中的剖析,让我们读之常常痛快淋漓,恍然大悟。
《论摄影》,[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