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IU音乐学院的剧场内看了一场歌剧,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橘子之恋》。别看Bloomington这个地方很小,这里的音乐学院据说是全美国最好的。又因着很多成名已久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歌剧表演艺术家在他们退休之后都乐意到这里来教课,或者辅导表演演出。这使得在这里的演出具有极高的水准。很多知名的音乐家都会到这里来演出。(目前在国内知名的朗朗、李云迪都在这里演出过。据说李云迪12月份将在这里有一场独奏音乐会。)简言之,这座小小的大学城具有极高的艺术氛围。
可是我想说的是这部歌剧的舞台表演设计。按说,这部歌剧应该最起码算作是一部带有一定实验色彩的新古典主义的剧目。是普罗科菲耶夫根据一个18世纪的意大利童话改编的,创作于1918年,是作曲家为当时的芝加哥歌剧院写的。当然故事本身就是一部轻喜剧,轻松诙谐,笑料不断。在昨晚的表演中,为了增加嬉戏搞笑的效果,很多时下最新的元素都被揉合到了表演当中,如iPod、手枪、坦克、消防水枪、美国大兵、地雷探测器,等等,这些都非常有效地增加了剧场效果。观众们的反响非常热烈。(当然,得承认,这里的观众确实都具有较高的欣赏水平。)
这又让我联想到了以前看过的所谓后现代版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之类的电影(对经典进行改写的文学作品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采用了原剧的台词(和音乐),但是在表演和表现方面则非常努力地贴近当下的生活,因而更易于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和理解。这应该是延续古代艺术经典的一种方法吧?可能有人不喜欢,指责说这是在“恶搞”经典,是对经典的践踏。可是换个角度想想,让经典以某种新的形式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熟悉并接受,总好过把经典埋葬掉而无人问津吧?所以,我喜欢。
又又联想到,有人不喜欢后现代主义这个说法。而各种艺术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表明,对于后现代主义,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提法(不过,迄今为止,也没发现什么好的提法),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它其实甚至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而且,我以为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像某些理论家所说的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湮灭了。我认为后现代主义还在发展着(不排除也许会有一个新的术语来替代它——不过还没看出此类苗头)。
然后呢……不好说。——反正我喜欢POSTMODERNISM,它可以包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