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格林伍德(Walter Greenwood, 1903—1974)

沃尔特·格林伍德(Walter Greenwood, 1903—1974),英国左翼作家。他的代表作《领救济金的爱情》(Love on the Dole, 1933)[1]在出版之初的三年内创造了再版两次,重印9次的辉煌。而且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书几乎每年都有重印,长期占据畅销书排行榜。凭借此书,格林伍德一举占据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

格林伍德出生在苏格兰兰开夏郡,索尔福德镇上的埃勒街——即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恒基公园”(Hanky Park)。格林伍德的父母都来自激进的工人阶层,并且希望他从小就能够沿袭他们身上的激进传统。格林伍德没有辜负他父母亲的希望。不仅如此,格林伍德从他父母那里还继承了热爱读书和音乐的良好习惯。九岁时,格林伍德的父亲去世,贫寒的家境只能依靠做女招待的母亲一个人微薄的收入来支撑。13岁时,格林伍德小学毕业。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从此辍学,到当铺当学徒,后来又去当勤杂工、马倌、仓库管理员等。尽管报酬微不足道,但聊胜于无。和他多次失业,只能靠救济金艰难生活的日子比起来,还是要强很多。难能可贵的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令他放弃看书学习。格林伍德的闲暇时间几乎都是在索尔福德的公共图书馆里度过的。这为他后来的创作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0年代初,再次遭遇失业的格林伍德开始为当地的工党工作。其间,他的勤奋和创作才华得到了赏识和发挥。在家人和朋友的热情鼓励之下,格林伍德开始练习创作短篇小说,从此也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领救济金的爱情》是格林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完成于1932年。当时的格林伍德还处于失业状态。完稿之后,虽然几度投稿遭到拒绝,但最终还是在1933年得以发表。小说发表之后,并没有立即取得什么大的反响。然而,小说很快被罗纳德高岩改编成剧本,并在奥尔特灵厄姆的该加里克剧院上演。该剧的上演不仅在英国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在美国的演出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反响强烈。戏剧的成功使得小说一跃成为最畅销图书。1933年该书重印了三次,次年重印了两次。在1935年,该书再版时又重印了4次。此后,每年都会再加印一次。这样的辉煌在当时实属少见。

小说《领救济金的爱情》以格林伍德的家乡为大背景,描述了贫困给社会所带来的毁灭性的影响,忠实地反映了1930年代初期工人家庭的悲惨境况。当时,英国失业工人达到了300万的创纪录数字,北方工业区变成了一片凋敝的荒原。那些失业工人只能仰仗微薄的失业救济金勉强度日。小说描写了哈德卡瑟尔一家四口的艰难生活。小说始于1923年。那时,儿子哈里·哈德卡瑟尔还是个年仅16岁的孩子,刚从中学毕业,便开始在一家机械厂当学徒。哈里有个18岁的姐姐,名叫莎丽,在当地一家棉纺厂工作。可是当哈里刚刚结束了学徒期的时候,他却不幸加入了失业大军。与此同时,他们的父亲也丢掉了工厂里的工作。这样一来,莎丽就成了全家人的生活依靠,当然,还有哈德卡瑟尔父子的失业救济金。糟糕的是,哈里因为仍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很快被排除出了救济行列。于是,莎丽的那点微薄的工资就显得至关重要。小说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了小镇居民在贫困线上的挣扎和奋斗。尽管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尽管生活无比艰辛,他们仍然竭尽全力,想尽各种办法,努力改变他们的生活,努力维系着正常的人际关系,努力寻找并保留着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乐趣。如小说标题所表示的,爱情关系便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工作中,莎丽爱上了检修工拉里。拉里信仰社会主义,是一位出色的街头演讲者。在一次反对政府对工人家庭进行财产调查的游行示威过程中,游行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拉里被警察打伤。本来商定好的婚事也只好耽搁了下来。不幸的是,拉里又染上了肺结核,最后不治身亡。为了安葬拉里,莎丽只得忍辱屈尊,向觊觎她已久的古伦迪借钱。而这个时候,弟弟哈里又因为女友怀孕而不得不结婚。一家完全陷入了没有隔宿余粮的窘境。即使寻求教会的施舍也无法缓解家庭的窘迫。无奈之下,莎丽只好牺牲自己的爱情,委身于靠操纵赛马赌博谋利的古伦迪。虽然被她的羞愤的父亲赶出家门,莎丽还是通过古伦迪打通关系,帮助她的父亲找到了一份工作。小说围绕哈里和莎丽这两位对生活充满幻想、憧憬着浪漫情趣的年轻人,以及他们被社会摔打进冷冰冰的生活现实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再现了那个黑暗的年代:有等着领取救济金的长长的队伍、当铺的冷漠、和充满了喧嚣与愤怒的游行;有在饥饿的边缘挣扎的家庭和教会的善意悲悯;也有在苦难之中相互的体贴、关怀和自我牺牲。

该小说不论在评论上还是在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英国民众中产生巨大的反响,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失业这个社会问题。该作品影响是如此之大,甚至连英国议会也对失业问题进行调查并进行了一些改革。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者对于无产者的革命行动却表现的比较淡漠,完全是一副旁观者的姿态。他只是描写了工人阶级生活的表层现象,缺乏更深层次的关心和挖掘。读者也无法通过他的作品去了解工人们更多的内在诉求,以及他们希望改变自己苦难的生存状况的巨大可能性。评论家卡罗尔·斯涅(Carole Snee)指出,格林伍德的局限性主要产生于他自身的资产阶级意识。她认为,格林伍德的作品“只是一声勇敢的呐喊,然而它的愤怒却软弱无力。因为他自己的立场根本就是自由改革派”(171)[2],所代表的还只是那些貌似彬彬有礼的中产阶级的意识和诉求。

大获成功之后的格林伍德当然不必再担心工作问题。他继续在索尔福德为当地的议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便搬到伦敦居住。1937年,格林伍德和美国女演员兼舞蹈家珀尔·爱丽丝·奥斯古德(Pearl Alice Osgood)结婚。

尽管他此后的作品从未像他首部作品那样成功,但在20世纪30年代他仍陆续创作了一些的作品:《少校阁下》(His Worship the Major, or ‘It’s only human nature after all’ )[3](1934)、 《时机成熟》(The Time is Ripe )(1935)、 《座无虚席》(Standing Room Only, or ‘A Laugh in Every Line’ ((1936)、 《进退两难》(Cleft Stick )(1937)、 《白痴才工作》(Only Mugs Work) (1938)、《亚瑟兵团》[4]The Secret Kingdom )(1938) 以及《别人的生活》( How the Other Man Lives )(1939)。除此之外,他还和乔治·福姆比(George Formby)共同创作了电影《无界限》(No Limit)(1936)。

1939年,格林伍德在康沃尔的波波罗成立了格林帕克制作有限公司。该公司现在依然存在,只不过已经改建成了一座电影资料馆。

二战期间,格林伍德通过他的制作公司为英国政府摄制电影并在皇家后勤部队服役。1944年,他发表了《我心深处》(Something in My Heart)。同年,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二战结束后,他又创作了特里鲁尔三部曲(the Trelooe trilogy)——《春光易逝》(So Brief the Spring )(1952), 《万众所求》(What Everybody Wants )(1954) 以及《在海边》(Down by the Sea )(1956)。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一些戏剧,包括:《爱情良药》 (Cure for Love )(1945年出版并于 1950年改编成电影)、《恋爱高手》(Too Clever for Love) (1952) 和 《官方的周六之夜》(Saturday Night at the Crown )(1958)等。除此之外,格林伍德还于1950年与他人共同执笔创作了以工厂为背景的电影剧本《天赐良机》(Chance of a Lifetime),从中可以再次让人们看到其代表作《领救济金的爱情》的影子。

1950年代后期,格林伍德回到马恩岛首府所在地道格拉斯,并在此定居。在这里,他完成了自传《曾经》There Was a Time (1967)。1968年,他的这部自传被改编成戏剧《恒基公园》(Hanky Park)。1971年,索尔福德大学授予格林伍德名誉博士学位。1974年9月11日,格林伍德在道格拉斯去世。他的手稿和书信则被保存在索尔福德大学收藏的《瓦尔特·格林伍德全集》中。

其他参考资料:

Booker, M. Keith.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of the Left: A Research Guide.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8.

George Watson. The New Cambridge Bibliograph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 5.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Swatridge, Conlin. British Fiction: A Student’s A to Z. London: MacMillan, 1985.

高继海. 英国小说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http://www.wcml.org.uk/contents/creativity-and-culture/drama-and-literature/walter-greenwood-and-love-on-the-dole-/

http://www.ils.salford.ac.uk/library/resources/special/Greenwood.xml


[1]该小说标题有多种翻译。本书选用的翻译源自J.R..泰勒 (著). 李醒 (译). 英国的“新剧”(上). 当代外国艺术. 第1辑. 1984.

 

[2] Snee, Carole . “Working-Class Literature or Proletarian Writing?” Culture and Crisis in Britain in the Thirties. Ed. Jon Clark, Margot Heinemann, David Margolies, and Carole Snee.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9. 165-91.

[3]在维基百科及其他很多网站上,该作品题为His Worship the Major;但是在乔治·瓦特森(George Watson)著的 The New Cambridge bibliography of English literature(第5卷)中,该作品题为 His Worship the Mayor。此处选用了较为常见的一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