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琐记【201002】

1.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唐·德利洛(Don Delillo)推出了新作《欧美伽点》(Point Omega)。德利洛的小说一般都不是什么大部头。多是我们所谓的中篇小说(novella)的篇幅。这部《欧美伽点》也不例外。主人公理查德·埃尔斯特(Richard Elster)是为五角大楼工作的一位学者,受命去将伊拉克战争期间的情报模式进行概念化。同时有一位名叫芬利的影片制作人想方设法地说服他去制作一部谈论战争的电影。和许多德利洛先生早期的作品一样,《欧美伽点》中也充斥了死亡、恐怖和偏执;而且也同样拥有他一如既往的充满睿智的精巧的故事结构。然而,结构的精巧可能弥补不了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简单笼统。比如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显得过于粗线条:一个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把成千上万的年轻士兵送到毫无意义的战场上去送死,自己却凭借其抽象的理论无耻地认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然而他后来却仅仅因为他的女儿的失踪而突然之间明白了死亡的意义 ……

2. 1907年,马克·吐温(Mark Twain)这位美国当时最受拥戴的作家出访英国。可以说,他所到之处都是风光无限。卢德亚德·吉普林(Rudyard Kipling),当时英国的文坛大腕,描述马克·吐温被记者簇拥着的场面时说,照相机的快门“像机关枪似的咔咔地响个不停”。另一位英国文学巨擘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则描述到,“他和我的处境差不多。他得非常用心地去让他的听众相信他只是在开玩笑,否则就会把他吊死”。已经71岁马克·吐温早已经将诙谐幽默转化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这些有关马克·吐温晚年的趣闻轶事 在迈克尔·谢尔顿(Michael Shelden )推出的马克·吐温新传《一袭白衣的马克·吐温》(Mark Twain: Man in White)中得到了忠实的再现。 谢尔顿的这部最新的马克·吐温传对这位作家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呈现,甚至对马克·吐温晚年为什么总是一袭白衣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这部传记的标题也由此而来。

3.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942年出版的小说《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讲的是主人公伊萨克·麦卡斯林(Isaac McCaslin)最终决定要翻开他祖父的皮的农场账簿,一个可以证明其家族有过蓄奴史的证据。最新的史料研究发现,福克纳作品中的这一细节,他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的整个虚构出来的约克纳帕托佛县(Yoknapatawpha County),都是有原型材料的。这些发现无疑可以让福克纳研究者对福克纳有更深的理解。详情请看【这里

4. 塞林格(J. D. Salinger)去世之后不久(阿门,愿你在天堂安息!),与其相关任何只言片语、碎纸残片都会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这不,仅仅过了两周,塞林格写于1951年到1993年间的11封书信很快就被发掘了出来,令人们如获至宝。据说信中是大家熟悉的散文,不时流露出幽默和刻薄的睿智。在信中,作者谈到了他作为作家在其巅峰时期的心理历程和生活感悟。信是写给一位名叫迈克尔·米歇尔( E. Michael Mitchell)商业广告设计师。这位设计师曾经过一部畅销书的封面。这些书信的公诸于世无疑会对塞林格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头。由于塞老几十年如一日地隐居,关于他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都还是待解的迷。

5. 威廉·腾(William Tenn)是一位创作讽刺科幻小说的作家。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在科幻小说中展示出幽默机智。2010年2月7日,威廉·腾在匹兹堡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其实,威廉·腾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是菲利普·克拉斯(Philip Klass)。克拉斯先生的文风犀利机智,富有智慧,灵巧多变。他使得经典的科幻小说主题,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和地球人等,有了丰富多变的表现方式。他和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以及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一起,在1940年至1950年代,将现代科幻小说发展成了一种正式的文学体裁,改变了科幻小说只是出现在一些不起眼的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的现象。他对科幻小说的发展,功不可没。

6. 拉尔夫·麦金纳里(Ralph McInerny)是一位研究罗马天主教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是道林老爹(the Father Dowling)系列神秘小说。麦金纳里先生在印第安纳州的圣母院大学任教50多年。2010年1月29日,麦金纳里先生去世,享年80岁。麦金纳里先生在圣母院大学主讲哲学,从事中世纪研究和古典哲学的研究工作。出版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专著,是该领域的一位资深专家。他的小说作品尽管数量不少,但是似乎没有他的学术研究成果那么影响深远。

7. 露西尔·克里夫登(Lucille Clifton)是一位杰出的美国当代诗人。她通过其亲身的经历,对20世纪美国的黑人和妇女的生活、他们的屈辱的历史、以及他们的身体所遭受到的屈辱,都进行了如不三分的刻画和描述,令人大开眼界。2010年2月13日,克里夫登女士在巴尔的摩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克里夫登女士于2000年 凭借诗集《福佑舟船:新诗选集 1988-2000》(Blessing the Boats: New and Selected Poems, 1988-2000)获得过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2007年,克里夫登女士成了第一位获得罗斯·莉莉诗歌奖(the Ruth Lilly Poetry Prize)的非洲裔美国人。罗斯·莉莉诗歌奖奖金高达10万美元,是美国诗歌杰出成就的标志性奖项之一。 她于1987年出版的诗集《好女人:诗歌传记,1969-1980》(Good Woman: Poems and a Memoir, 1969-1980) 也进入过1988年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的最后评选名单。除了10多诗集以外,克里夫登女士还出版过颇受好评的以非洲裔美国人生活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


【图片·说事儿】海明威的戏剧创作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小说作品及其他所塑造的硬汉形象早已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知。但是,迄今为止,很少有人谈及这位作家的戏剧创作。其实,海明威一生创作过两部戏剧。第一部是其完成于1926年的《今天是星期五》(Today Is Friday)。这部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独幕剧以耶稣受难日为背景,讲述了三个罗马人在一家酒店里讲述他们看到的给犯人用刑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当天下午将要看到的又一起刑罚。

海明威的另一半戏剧就是在各种文学史上都有提及的《第五纵队》(The Fifth Column)。这是他创作于1937年的一部戏剧。它的命运要比《今天是星期五》强多了。至少,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海明威的作品。而且,据说从今年的2月26日开始,这部戏剧还将由敏特剧团在曼哈顿上演。

此外,海明威研究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海明威的一封从未被发表过的书信最近被挖掘了出来。信中,海明威就谈到了有关《第五纵队》的诸多问题。(相关报道请看这里。)

以下是两张与最新发现的海明威书信相关的图片:

Hem600
1937年前后,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中)

Hem2450
1940年,海明威和玛莎·盖尔霍恩在夏威夷的火山努努度蜜月

【以上资料来源:《纽约时报》】

图片·事件——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研究又有了新发现!

野马导言这是美国文学研究界的最新发现,也是文学传记研究的最新成果。《纽约时报》对这一学术领域的收获做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在此,我想通过图片加说明的方式对这一学术事件做一个简要记录。


这幅照片是伊迪斯·华顿(Edith Wharton)在1905年拍摄的。伊迪丝·华顿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 1905)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在学术界过去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中,研究者一直对小说的结尾存有多种争论:小说的主人公莉莉·巴特(Lily Bart)到底出了什么事?她是自杀,还是由于意外用药过度而死亡呢?

最近有关伊迪丝·华顿的传记研究有了新的发现。上面这幅照片中的夫人名叫埃米·贝克威斯(Amy Beckwith)。她是一位华顿的忠实读者。几年前,她收到了一份礼物:一本第一版的《欢乐之家》,其中就夹着伊迪丝·华顿的一封日期为1904年12月26日的信,另外还有一首诗歌。

这就是那本《欢乐之家》和其中夹着的信。

书信的细部特征(1)

书信的细部特征(2)
根据这封书信的内容,似乎伊迪丝·华顿在《欢乐之家》中所塑造的主人公莉莉·巴特最终是以自杀的方式终结了她的生命。因为,华顿在书信中写到她的一个朋友想要用一种无痛苦的、并不很可怖的方式来了结生命。而这位所谓的朋友是她虚构的……

照片中的这位老人已经90高龄了。他是一位作家,也是伊迪丝·华顿的传记作者。据说他的爷爷那一辈跟华顿家还是很近的亲戚。他的名字叫做路易斯·奥金克洛斯。他证实了这封信的真实性。据称,他也曾看到过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