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权主义作家:萨拉·E·赖特

1969年,出生在马里兰生活在曼哈顿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萨拉·E·赖特(Sarah E. Wright)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这孩子要活着》(This Child’s Gonna Live)这部由德拉科特出版社(Delacorte Press)发行的作品描绘了大萧条时期生活在马里兰渔村的一位穷困潦倒的黑人妇女及其家人的生活。这部经常与佐拉·尼尔·赫斯顿( Zora Neale Hurston)的作品相提并论的作品的非凡之处在于它通过一位女性的视角来展示黑人的经历。赖特的这一展示手法远远早于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和艾利斯·沃克(Alice Walker)。

《这孩子要活着》在当时受到了美国国内批评家的一致称赞,是《纽约时报》1969年度的最杰出作品。那一年的早些时候,小说家-沙恩·斯蒂文斯(Shane Stevens)在《时代书评》(The Times Book Review)上发表评论,把这部小说称为一部“小小的经典之作”,又补充道,“萨拉·赖特的成功在于这部小说是对生命战胜死亡的欢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是一项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成就”。

赖特女士此后再也没有发表过其他小说。2009年9月13日,她在曼哈顿去世,享年80岁。时至今日,在文学圈内,她的那部《这孩子要活着》仍然倍受推崇。遗憾的是,在圈子以外,她却鲜为人知。

当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和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这样的黑人作家着力展示黑人男性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时候,赖特女士的作品是最早关注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各种综合因素的作品之一。1986年和2002年,女权主义者出版社(the Feminist Press)两次重印了这部作品。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仍有新版印刷。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对这部作品推崇有加。批评家欧文·豪(Irving Howe)在《哈珀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上具文指出这部小说的风格“过于考究”。不过大多数人对赖特女士大量使用诗歌语言,并且当地方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语言风格,以及她表述作为黑人、女性、农民和穷人的困境的能力大加赞扬。

萨拉·伊丽莎白·赖特1928年12月9日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威提普金。这是东海岸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自由黑人社区。她的父亲是一位采牡蛎的工人;她的母亲剥牡蛎壳,捡谷穗。萨拉几乎有“一打”兄弟姐妹,其中有些童年时就夭折了。她大约在8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了。

从萨利斯贝里的黑人高中毕业以后,萨拉升入了哈佛大学,在那儿她担任一名报纸编辑。她在毕业前就离开了哈佛。她的丈夫说,那是“因为她确确实实饥饿难耐”。她的父母根本没有钱给她买东西吃。

1940年代后期,赖特女士搬迁到费城,10年后又迁往纽约。在纽约的一座三室的公寓里,她开始着手写着那部《这孩子要活着》。

除了她的丈夫凯以外,赖特女士(私下里,人们称她为萨拉·赖特·凯<Sarah Wright Kaye>)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其他一些家人和亲戚。

她还留下了一个盒子,里面有一部她的未完成的小说的手稿。这是计划中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她创作期间,她从来没有跟别人(包括她的丈夫在内)谈论过她的这部作品。估计这部作品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与读者见面的。

【此文系依据这篇文章编译整理而成】

女权主义战士玛丽莲·弗兰奇

作家、女权主义活动家玛丽莲·弗兰奇(Marilyn French)曾经凭借其处女作《女人们的房间》(The Women’s Room)而被推上了女权主义运动的领导地位,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心脏病发作,于5月2日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享年79岁。

对妇女们遭受的待遇有着非常坚定的认识,加她善于用文字表述的天赋,弗兰奇夫人从一个只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已婚妇女的生活状况默默生气的高级知识分子转变成了一位谴责她周围的男权社会,代表她的性别发表言论的女权主义活动家。她曾经宣称:“我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改变整个西方文明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使之成为一个女权主义世界”。

她的第一部,也是最有名的小说《女人们的房间》发表于1977年,讲述了一位在1950年代经历了离婚之痛的性格温顺的妇女艰难的自我发现之旅,描述了米拉·沃德和她的朋友们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生活,以及他们成长成为独立女性的历程。这部作品出版之后销售量超过2000万册,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当时的评价是:全世界的妇女们都在捧读这本书。有人把这部小说对女权运动的影响与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的《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对种族平等运动的影响相提并论。

此后的弗兰奇夫人继续出版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主题都是有关男性对女性的欺压和不公。她在《针对妇女的战争》(The War Against Women, 1992)中写到:“男人们需要控制女性的观点也许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边缘化和空虚的基础之上;我们不知道它根源,男人们也从来不愿费力去探寻其根源”。

批评家们指责弗兰奇夫人的作品“反男性”。他们经常引用的例证就是《女人们的房间》的一位女性人物说的话:“所有的男人都是强奸犯,他们就是那样的人。他们用他们眼神、他们的律法、他们规范强奸我们”。

1992年,常年吸烟的弗兰奇夫人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并且被告知只可再活几个月了。但是她成功地战胜了病魔。这段经历(包括连续10天昏迷不醒)被她写进了《在地狱的日子》(Season in Hell: A Memoir, 1998)这部回忆录。她写到:“不能说我很高兴我生过病。但是,我很高兴那次病痛,假如它是无可避免的话,它把我带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比以往带过的地方都要好”。但是,无论如何,病魔还是一直纠缠着她。

在遭受病痛折磨,甚至被判了死刑的日子里,弗兰奇夫人持续坚持她的创作,不断出版新作。最杰出的是4卷本的《从黄昏到黎明:一部女人的历史》。这部妇女历史的最后一卷显示出了作者对妇女未来的乐观态度。有评论家评价这部恢弘巨著时说:“妇女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世界改变了,是她(弗兰奇夫人)帮助改变了这个世界”。

玛丽莲·弗兰奇于1929年11月21日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她的父亲E. 查尔斯·爱德华兹是一位工程师,母亲伊莎贝尔·哈兹·爱德华兹是百货商店的售货员。她在位于长岛汉普斯戴德区的霍夫斯特拉学院学习哲学和英国文学,分别于1951年获得学士学位,1964年获得硕士学位。1964年至1968年,她在霍夫斯特拉教授英语。此后赴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1972年至1976年,她在马塞诸塞州沃尔赛思特的圣十字学院担任副教授。她于1950年嫁给律师罗伯特·M·弗兰奇;1967年,两人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