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文学琐记

  • 以色列作家阿莫斯·欧茨于2018年12月28日去世。享年79岁????
  • 前些天,接收某报纸邀请,加入了有关蒋方舟解读洛丽塔的讨论。现录下本人的观点如下:
    首先,我支持蒋方舟的观点。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我早已经提出过,虽然视角稍有不同。我看到不少贬低蒋方舟的观点。我觉得很滑稽。文学的解读从来都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的。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那种对别人的某种你不喜欢的解读抡棍子扣帽子的做法极其愚蠢可笑。有把小说看做是一种比喻的,那也是极端个体化解读的一种。以此拿来批评蒋方舟的观点也同样显得莽撞且可笑。
    我对纳博科夫的理解与蒋方舟的观点比较接近。多年前我也曾写过文章,阐述过相似的观点。
    想再补充两点:1)那些批评、指责甚至嘲笑蒋方舟观点的人身上其实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纳博科夫所谴责的亨伯特·亨伯特的影子。2)纳博科夫对亨伯特·亨伯特的谴责并不孤立,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国王·王后·小丑》《黑暗中的笑声》等长篇小说和多篇短篇小说。可以说,纳博科夫对于亨伯特所代表的这种恶的谴责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 美国著名诗人,普利策奖获得者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于2019年1月17日在其弗罗里达的家中去世,享年83岁。玛丽·奥利弗是一位非常高产的诗人。其一生诗作超过20卷。1984年,以其诗集《原始美国》(American Primitive)获得普利策奖;1992年,诗集《新诗选集》(New and Selected Poems)获得国家图书奖。

牛津词典2018“年度词”

TOXIC

根据牛津词典的研究,2018年,人们史无前例地开始使toxic来形容各种事物、情况、问题、和事件。不再仅仅指带有毒性的物质,越来越多的人用toxic来讨论社会健康和环境问题,比如空气、藻类、化学制品、塑料污染等等。除了具体的“毒”之外,toxic也被用来形容压力、文化、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抽象概念。

除了toxic, 其他进入2018年度词汇名单的还有:
Big Dick Energy: 低调却笃定的自信;
Orbiting: “退出群聊”却“潜水”暗中观察;
Overtourism: 过度的旅游开发;
Techlash:对高科技公司的负面情绪;
Cakerism:蛋糕主义,只想要鱼和熊掌兼得;
Gammon:原指烟熏猪肉,现指中年男子表达观点时涨红脸;
Gaslighting:操纵别人的心理,使其接受歪曲的事实;
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的缩写):不情愿的独身主义。

——(来源《文汇报》,转引自《社会科学报》)

  • 李翊云新作《当理性不再》(Where Reasons End)出版。儿子自杀,但是母子的联系却没有中断,对话还在继续……
    2012年期间,李翊云本人曾经总是受到自杀念头的困扰。最终,她通过创作,通过治疗,克服了。然而,不幸的是,2017年,她16岁的儿子却通过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失去了儿子,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她便开始了这部新作的创作。《当理性不再》讲的就是母亲和儿子以及自杀的故事。
  • 传记作家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去世,享年101岁。她从40岁以后开始写传记,到91岁开始誉满全球。2008年,91岁的她出版了她的第六部自传《欲说再见》(Somewhere Towars the End)。这部传记给她赢得了荣誉,获得了英国科斯塔图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批评家奖。此后,她继续出版了好几部自传。她的自传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站在女人的立场,对自己有关性的品味和欲求直言不讳,冷静客观。
《纽约时报》图书编辑评出2018年度北美10佳图书
2019,托尼·莫里森、伊恩·麦克尤恩等都会有新作推出。值得期待~ ​
  • 2018年度科斯塔传记文学奖(Costa Awards for Biography)颁给了巴特·凡·艾斯(Bart Van Es)的《被删除的女孩》(The Cut Out Girl)。该书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个犹太小女孩被送到荷兰躲藏避难成长的故事。作者获得了3万英镑的奖金。颁奖典礼上,该传记的主人公,现年85岁的莲·德容也出席祝贺,并于作者拥抱庆祝。【那张小女孩的照片就是小时候的莲德容】

英联邦作家奖及其他

1.英国小说家艾米娜塔·福尔纳的小说《爱的记忆》在悉尼获得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小说奖。

2.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改版的同名电影在斯里兰卡秘密拍摄完成……

3.尤多拉·薇尔蒂和威廉·马克斯维尔书信集

4. 讲述成功故事的励志小说也开始进入文学奖的候选名单了。

5. 杰弗利·迪弗的新作《卡特·布兰奇》被认为是诞生于21世纪的邦德故事,作者也被比作福莱明。新书发布会上还请来了邦德女郎

6. 以下五本书被美国独立书商选为最佳图书(Indie Booksellers Choice Awards):

Paolo Bacigalupi for The Windup Girl (Night Shade Books)
Adam Levin for The Instructions by (McSweeney’s)
Emily St. John Mandel for The Singer’s Gun (Unbridled)
Karl Marlantes for Matterhorn (Grove/Atlantic)
Nina Revoyr for Wingshooters (Akashic)

都是没听过的作者作品,但Melville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Dennis Johnson的一席话也许可以解释这种陌生的原因:

“The award grew out of my distaste for most literary prizes. The point is usually to laud some individual or book that doesn’t really need the stroking. We wanted to come up with something that would better support the ecosystem we live in. The IBCA is good for the author, good for the bookseller, and good for the publisher, and so it’s good for art and industry.”

【本条信息来源于 LILY’ blog

 

 

一本书和一个人

下面这部小说的作者据说是一位曾经和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共处一室的某个人,但是署名是anonymous(佚名)。《O:总统传奇》会不会引领21世纪新的小说创作潮流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小说几乎动用了时下最为流行的一些网络元素:twitter, facebook, blog,网友的跟贴、评论等等;同时还有网络时事报道,时事快评等。。。

这部小说上榜后不到两周时间,即有报道说,匿名作者已经被锁定。

图中的这位人物是Mark Salter。曾经是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助手。也曾经和麦凯恩一起写书。常使用匿名(anonymous)。这次O, A Presidential Novel大火。他才被好事者挖出。在记者追问下,Salter没有否认他创作了这部小说。

赛林格:隐士而非隐居者

据英国《卫报》报道,最新公开的J·D·赛林格书信披露了作家的一些出乎人们意料的生活细节:赛林格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的足不出户的隐居者。实际情况是,作家避开了公众的关注之后的私人生活其实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平凡但不乏味。除了在自家花园里栽花种菜之外,他喜欢时不常地乘坐汽车到尼亚加拉去看大瀑布;喜欢看电视连续剧《楼下楼上》(Upstairs, Downstairs);喜欢倍儿大倍儿大的牛奶巧克力球;喜欢网球明星亨曼(没事就喜欢收集整理所有与亨曼相关的资料,是个典型的“亨曼粉”),等等,不一而足。。。

披露这些细节的书信是赛林格写个他的好友,英国人唐纳德·赫尔托格(Donald Hertog)的。上周,这些书信被公诸于世。这些书信由赫尔托格的女儿捐赠给了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于赛林格去世周年纪念时首次展出。

《卫报》的这篇题为“JD Salinger a recluse? No, just your average Tim Henman fan”的报道的最后两段文字意味深长。我很喜欢,尤其是这一句“he turned himself into a “recluse” in order to be the opposite – a normal guy”:

Should we be surprised that Salinger liked Henman and Burger King? Much of the coverage ha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as if such revelations overturn our pre-existing notions of what he was like. In truth, what they actually reveal is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being a “recluse” means is faulty. All that the world really knew was that, at some point in the 1960s, Salinger ceased to publish and cut off all engagement with the press. By the media’s definition, that made him a recluse.

But isn’t it more likely that he cut himself off so that he would be better able to keep up with friends and go on bus tours? In other words, he turned himself into a “recluse” in order to be the opposite – a normal guy. There are, it seems, recluses and “recluses” and we should be wary of confusing one with the other.

英美文学琐记1007

1. 白丽尔·本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在战后的英国文坛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她擅长黑色幽默色彩的讽刺小说,代表了当今英国文坛与众不同的一种声音,因而广受尊敬。2010年8月初,本布里奇女士在伦敦病故,享年77岁。本布里奇女士原来是一位舞台演员。上个世纪60年代才正式进入文坛,发表了一系列带有浓重自传色彩的小说作品,描写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之后一段时间艰辛成长的生活历程。

白丽尔·本布里奇的主要作品包括:

《平静的生活》(A Quiet Life 1976)

《小阿尔多夫》(Young Adolf 1978)

《人人为自己》(Every Man for Himself, 1996)

《昆尼说》(According to Queeney, 2001)

公元2000年,本布里奇女士曾被授予大英帝国二等女爵士称号。本布里奇女士曾于1976年接受《当代小说家》(Contemporary Novelists)杂志采访时说:“我坚信每个人都可以写书;我一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能。无论如何,人人都说话。一旦学会了语法之后,剩下来的就是在纸上说话,并且适时地学会什么不该说而已”。

2.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这个名字应该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个英国作家的名字。事实上,当威廉·戈尔丁的《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取代《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而成为美国青少年的必读宝典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件多么难以理解的事情。同样地,当我们发现戈尔丁的童年毫无快乐可言时,一切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在约翰·凯雷(John Carey)的传记《<蝇王>的作者: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The Man Who Written Lord of the Flies)是戈尔丁研究的一项最新成果。这部传记重点记述了1911年至1993年期间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生活和创作。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部传记向人们展示了戈尔丁鲜为人知的童年生活,因而也向人们揭示了小说《蝇王》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戈尔丁先生在世时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不愿意接受采访,也不想要有什么人去为他写什么传记。但是,现在看来,也许戈尔丁先生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凯雷先生真实地再现了他的生活,尤其是他的童年,从而使得今天的我们在敬仰戈尔丁先生的睿智和文笔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作者戈尔丁本人的不幸童年,并对其表示几份同情和理解。。。

3. 《无良之国》(我猜可以这么译吧?!In Rough Country: Essays and Reviews)是美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撰写的一部评论文集。据说在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时候,正值欧茨的丈夫雷蒙德·史密斯(Raymond Smith)隐患肺炎病逝(2008年2月)。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出欧茨女士是如何克服巨大的心理创伤和悲痛,努力让文集中的这些文章保持前后一贯,让人觉察不出其中曾经有过长时间的因悲伤而无法下笔的间隙。

在欧茨的这部文集中收录了她的28篇评论文章和回顾杂谈。她在这部文集中的目的就是要描述出那些带有欺骗性的地点和人物。欧茨文章中涉及到的名家包括: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吉姆·克莱斯(Jim Crace)、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以及埃德加·艾伦·坡( Edgar Allan Poe),等等。当然,也有她自己。

这部文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欧茨女士的艺术思想和追求,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加快捷地进入欧茨女士作品的一般主题,能够有助于我们较为直接地体会到欧茨女士的风格特征。

A late-1950s New York minute: clockwise from far right, Allen Ginsberg, Gregory Corso (in cap), the painter Larry Rivers, Jack Kerouac and the musician David Amram.

4. 阿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是上个世纪美国文坛垮掉派(the Beat Generation)的两位代表人物。长诗《嚎叫》和小说《在路上》所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那个时代。近期出版的由比尔·摩根( Bill Morgan)和大卫·斯坦福(David Stanford)主持编辑的《金斯堡和凯鲁亚克书信集》(Allen Ginsberg and Jack Kerouac: The Letters)是一份研究垮掉派文学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触摸到那个特别的时代的特别的思想脉搏。。。

5.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人们对这位作家的兴趣不仅仅在他的经典作品之上。作家的私生活也是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毛姆研究专家赛琳娜·哈斯丁斯(Selina Hastings)的最新传记《萨默塞特·毛姆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ves of Somerset Maugham:A Biography)正是从私生活这个角度再现了作家毛姆生活中其他侧面,披露了很多过去鲜为人知的事实。同时,赛琳娜·哈斯丁斯在她的最新研究成果中也纠正了一些人们对于这位大作家的错误认识,揭露这些错误认识的根源。哈斯丁斯的这部毛姆传记对于我们阅读毛姆、研究毛姆都将大有裨益。

6. In addition to publishing six books of poetry as well as eight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criticism, Geoffrey O’Brien is the editor in chief of the Library of America, whose handsome, authoritative volumes now more or less constitute the nation’s literary canon. But however central the novelist Mansfield Tracy Walworth (1830-73) may be to O’Brien’s crackerjack new history of one family’s mayhem, it seems safe to say that he will not soon be joining Welty, Wharton and Whitman at the right-hand reaches of the Library’s long, august shelf. n books like “Lulu” and “Warwick” and “The Mission of Death,” Walworth added purple prose, foot fetishism and idealized projections of himself to what O’Brien calls “a staggering slovenliness” about plotting. Even at the age of 12, Walworth was described as having “a haughty, arrogant nature and an ill-regulated mind,” and his upstate New York neighbors didn’t seem to be shocked when he grew up into a violent brute of a husband. Indeed, the real surprise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Walworth” is that Mansfield’s pivotal role in the family chronicle should be not as a murderer but as a cor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