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ervation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是著名的英国诗人。他曾担任过诗集学会主席、大英文艺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名誉院士。1985年12月2日因喉癌逝世于赫尔。著有诗集《北方船》、《少受欺骗者》、 《降灵节婚礼》和《高窗》。曾获女王诗歌金质奖章、美国艺术和文学学术院洛安尼斯奖、德国FVS基金会莎士比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等。拉金被公认为 是继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拉金反现代主义,高度强调个人性,冷眼看世界。他的诗歌主题建立在英国事实之上,这和他始终如一地保守“英国精神”息息相关。他的诗歌大多采用传统的英诗 格律,运用自如而巧妙,但他又将粗鄙的俚语和口语成分引入到考究的诗歌结构与韵法之中。他的诗歌充满想像力,但又具有逼真的细节。他的诗歌风格深受哈代影 响,冷静、忧郁、自嘲,精心地绘制出一代英国人的历史环境与精神肖像。

“Observation”是拉金的一首短诗。偶然读到,一下子被其朴素的语言营造出来的独特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收录于此,与同好者分享:

Observation

Philip Larkin

Only in books the flat and final happens,
Only in dreams we meet and interlock,
The hand impervious to nervous shock,
The future proofed against our vain suspense;

But since the tideline of the incoming past
Is where we walk, and it is air we breathe,
Remember then our only shape is death
When mask and face are nailed apart at last.

Range-finding laughter, and ambush of tears,
Machine-gun practice on the heart’s desires
Speak of a government of medalled fears.

Shake, wind, the branches of their crooked wood,
Where much is picturesque but nothing good,
And nothing can be found for poor men’s fires.

我们的从前温暖着彼此的以后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首完整的诗歌,或者,是否应该是这样的顺序,因为是在推特上的 @baozuitun (饱醉豚) 那里零零碎碎地看来的。虽然零碎,但是这些朴素的诗句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读到“我们的从前温暖着彼此的以后/我的以后还有着从前的影子”的时候,更是爱不释手。想了解一下这位诗人是谁,也GOOGLE了,也百度了,但未找到任何相关信息。也 @饱醉豚了,可是人家不认识我,估计也没有在意。不过从饱醉豚推文的只言片语中看到,这似乎是一位还不甚有名的藏族(女)诗人的作品。

不知道我的转录会否涉及版权的问题。实在是出于喜爱。如有冒犯,请相关人士及时告知,我将予以删除!如有哪位高人恰好知晓这首诗和这位诗人,恳请不吝告知。我在此先表谢意!

回不到从前
也看不见未来
我陷 入了现在
只有你知道我的痛苦
我知道你知道

传说达兰萨拉有一座山
能知晓我的心事
独居深山一隅
我的西番藏人同胞 啊
请不要忘记我们辉煌的过去
虽然有过失败与挣扎
但我们从不曾停止
抒写传奇
历史不会忘记
我们这样的西番藏人
曾经怎样地走过
打马走过异乡的草原
似曾相识的感觉萦绕心头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啊
你要吹向何方?
今夜我向你倾诉所有的悲伤与无望
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
也在心里头把你热爱
夜晚在犬吠声中
悄然而至
像多年的朋友
习惯了与你
默然相对

我的家在这样一个地方
冬天时山上堆着积雪
有时她很远
有时又很近

那时我们把诗歌和音乐装进酒杯
在夜的尽头一饮而尽

那时我们喜欢故作深沉
那时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忧愁

梦想困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那西域边陲的城市
我们在大漠的风烟里
走向成熟

我们的从前温暖着彼此的以后
我的以后还有着从前的影子

英美文学琐记【201002】

1.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唐·德利洛(Don Delillo)推出了新作《欧美伽点》(Point Omega)。德利洛的小说一般都不是什么大部头。多是我们所谓的中篇小说(novella)的篇幅。这部《欧美伽点》也不例外。主人公理查德·埃尔斯特(Richard Elster)是为五角大楼工作的一位学者,受命去将伊拉克战争期间的情报模式进行概念化。同时有一位名叫芬利的影片制作人想方设法地说服他去制作一部谈论战争的电影。和许多德利洛先生早期的作品一样,《欧美伽点》中也充斥了死亡、恐怖和偏执;而且也同样拥有他一如既往的充满睿智的精巧的故事结构。然而,结构的精巧可能弥补不了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简单笼统。比如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显得过于粗线条:一个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把成千上万的年轻士兵送到毫无意义的战场上去送死,自己却凭借其抽象的理论无耻地认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然而他后来却仅仅因为他的女儿的失踪而突然之间明白了死亡的意义 ……

2. 1907年,马克·吐温(Mark Twain)这位美国当时最受拥戴的作家出访英国。可以说,他所到之处都是风光无限。卢德亚德·吉普林(Rudyard Kipling),当时英国的文坛大腕,描述马克·吐温被记者簇拥着的场面时说,照相机的快门“像机关枪似的咔咔地响个不停”。另一位英国文学巨擘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则描述到,“他和我的处境差不多。他得非常用心地去让他的听众相信他只是在开玩笑,否则就会把他吊死”。已经71岁马克·吐温早已经将诙谐幽默转化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这些有关马克·吐温晚年的趣闻轶事 在迈克尔·谢尔顿(Michael Shelden )推出的马克·吐温新传《一袭白衣的马克·吐温》(Mark Twain: Man in White)中得到了忠实的再现。 谢尔顿的这部最新的马克·吐温传对这位作家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呈现,甚至对马克·吐温晚年为什么总是一袭白衣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这部传记的标题也由此而来。

3.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942年出版的小说《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讲的是主人公伊萨克·麦卡斯林(Isaac McCaslin)最终决定要翻开他祖父的皮的农场账簿,一个可以证明其家族有过蓄奴史的证据。最新的史料研究发现,福克纳作品中的这一细节,他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的整个虚构出来的约克纳帕托佛县(Yoknapatawpha County),都是有原型材料的。这些发现无疑可以让福克纳研究者对福克纳有更深的理解。详情请看【这里

4. 塞林格(J. D. Salinger)去世之后不久(阿门,愿你在天堂安息!),与其相关任何只言片语、碎纸残片都会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这不,仅仅过了两周,塞林格写于1951年到1993年间的11封书信很快就被发掘了出来,令人们如获至宝。据说信中是大家熟悉的散文,不时流露出幽默和刻薄的睿智。在信中,作者谈到了他作为作家在其巅峰时期的心理历程和生活感悟。信是写给一位名叫迈克尔·米歇尔( E. Michael Mitchell)商业广告设计师。这位设计师曾经过一部畅销书的封面。这些书信的公诸于世无疑会对塞林格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头。由于塞老几十年如一日地隐居,关于他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都还是待解的迷。

5. 威廉·腾(William Tenn)是一位创作讽刺科幻小说的作家。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在科幻小说中展示出幽默机智。2010年2月7日,威廉·腾在匹兹堡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其实,威廉·腾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是菲利普·克拉斯(Philip Klass)。克拉斯先生的文风犀利机智,富有智慧,灵巧多变。他使得经典的科幻小说主题,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和地球人等,有了丰富多变的表现方式。他和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以及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一起,在1940年至1950年代,将现代科幻小说发展成了一种正式的文学体裁,改变了科幻小说只是出现在一些不起眼的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的现象。他对科幻小说的发展,功不可没。

6. 拉尔夫·麦金纳里(Ralph McInerny)是一位研究罗马天主教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是道林老爹(the Father Dowling)系列神秘小说。麦金纳里先生在印第安纳州的圣母院大学任教50多年。2010年1月29日,麦金纳里先生去世,享年80岁。麦金纳里先生在圣母院大学主讲哲学,从事中世纪研究和古典哲学的研究工作。出版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专著,是该领域的一位资深专家。他的小说作品尽管数量不少,但是似乎没有他的学术研究成果那么影响深远。

7. 露西尔·克里夫登(Lucille Clifton)是一位杰出的美国当代诗人。她通过其亲身的经历,对20世纪美国的黑人和妇女的生活、他们的屈辱的历史、以及他们的身体所遭受到的屈辱,都进行了如不三分的刻画和描述,令人大开眼界。2010年2月13日,克里夫登女士在巴尔的摩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克里夫登女士于2000年 凭借诗集《福佑舟船:新诗选集 1988-2000》(Blessing the Boats: New and Selected Poems, 1988-2000)获得过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2007年,克里夫登女士成了第一位获得罗斯·莉莉诗歌奖(the Ruth Lilly Poetry Prize)的非洲裔美国人。罗斯·莉莉诗歌奖奖金高达10万美元,是美国诗歌杰出成就的标志性奖项之一。 她于1987年出版的诗集《好女人:诗歌传记,1969-1980》(Good Woman: Poems and a Memoir, 1969-1980) 也进入过1988年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的最后评选名单。除了10多诗集以外,克里夫登女士还出版过颇受好评的以非洲裔美国人生活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


诗人与科学

出生于德国的威廉·赫歇耳(William Herschel)是一位喜欢观看星相的音乐家。他在1781年的一项发现甚至改变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将传统上认为的太阳系的规模扩大了一倍。但是从来没有人把赫歇耳当作科学家。在赫歇耳那个年代,科学家一词还没有出现。不过对于那个年代我们将可以有更多的了解了。这都得归功于理查德·霍尔姆斯(Richard Holmes)的新作《神奇的年代》(The Age of Wonder)。这是一部集历史、艺术、科学、哲学和传记为一体的恢弘巨著。霍尔姆斯的非凡之处在于他讲述那些长久以来已经为人所熟知的事件和人物时总能够融合进一些最新的、令人感到震惊的解说,堪称一部跨领域开疆辟土的经典之作。

赫歇耳时代,科学基本上还只是一种推论方法。天文学根本就不应该是业余爱好者所玩的游戏。而赫歇耳却像抄写乐谱一样地在绘制着天文图。当他缺少足够精确的仪器时,他就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发明了一台具有惊人功率的望远镜。

通过这台他自制的望远镜,他注意到了一个像星星一样的物体,它与太阳的距离是土星的两倍,似乎也在移动,但是没有出现彗尾。他把这颗星星命名为天竺葵行星(或称乔治亚行星,the planet Georgium Sidus)。最初,赫歇耳是以英国的乔治三世命名的,但是后来人们都叫它天王星(Uranus)了(赫歇耳先生对这一语双关、饱含赞美的英国人的说法心领神会,欣然接受)。

除了将赫歇耳的故事讲的饶有兴趣之外,霍尔姆斯的这本书还非常专注地思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跨领域的突破这一很令人着迷的问题。由于赫歇耳的缘故,原本固定不变的宇宙观遭到了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宇宙如滚滚红尘不断变化的观点。这样的机缘是会带来奇迹,还是会制造恐怖呢?有怎样的神学的意义?对后世的诗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济慈就曾在他的那首著名的“初识查普曼的荷马诗”中涉及到了这种突破所带来的震颤)。在科学的接力赛中,这样的突破又会在何处得以呈现呢?

A portrait of Humphry Davy, a poet whose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re detailed in The Age of Wonder.

为了架构起这部宏大的著作以探讨上述的问题,霍尔姆斯先生采用了两次探险航程来作为托起全书的基本框架。这样的第一次航程是发生在1769年由詹姆斯·库克船长率领的去往塔希提岛的历程。这次航程库克船长把一位年轻的、对未来充满的希望和激情的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带到了一个植物学家的天堂,当然,对于其他人,也许是地狱。霍尔姆斯很巧妙地从班克斯欣喜若狂的日记引用佐证,还让我们得以领略到班克斯日记的幽默和睿智。循着班克斯的脚步,霍尔姆斯的叙述也回到英国,35岁的班克斯于1778年当上了皇家协会的主席,并且在那个位子上一呆就是41年。这大大地刺激和鼓励了其他怀抱着远大志向的年轻人。而霍尔姆斯的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年轻人的故事。

《神奇的时代》这部志在记述非凡时刻非凡事件的著作接下来将焦点转移到气球飞行的黄金时代。《神奇的时代》用大量图片,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早期法国的那些像复活节彩蛋似的气球飞行实验。关于那个时代人们对在空中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的各种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也催生出了不少很粗俗的笑话。霍尔姆斯当然也给他的读者提供了这样的具体例证。

《神奇的时代》在诙谐幽默地处理这些早期的气球飞行实验的同时,也深深地展示出了对于这些科学实验的理解,表示出了对于这些实验所造成困惑和麻烦的理解。可以说,这部作品在如何对待科学史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智慧的案例。

霍尔姆斯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有关亨弗利·达维(Humphry Davy)的故事。亨弗利·达维多才多艺:他写诗;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至交好友;他发明了一种矿灯可以避免瓦斯爆炸,从而拯救了无数矿工的生命。这本书中所记述的则是最可以让他名垂青史的有关笑气(一氧化氮)的实验。

Richard Holmes

Richard Holmes

达维本人当时认为吸入笑气所带来的欣悦感如此神奇,以至于他认为他的实验会造福世界。不过达维本人当时并没有认识到一氧化氮还可以用于麻醉外科手术病人。这恰恰证明了这个世界的陌生和变化无常。达维知道他发现了这样一种物质存在,但是他却无从了解这种东西的实际应用情况。在霍尔姆斯神采飞扬的记述中,有关科学实验中最少记述的失败经历也在脚注中得到了标示。

尤其给人深刻映像的是书中与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与解剖学相联系;与对生命力存在的争论相联系;与诗人和小说所激发起的精神力量却又不是诉诸上帝的做法相联系。

《神奇的年代》所依乘的第二个探险航程是用来结束全书的有关达尔文于1831年开始的为期5年的探险历程。直到今天为止,达尔文所引发的争论仍未休止。从全球变暖、外星生物到智力设计,达尔文的某些理论仍然在引起人们广泛的争论。还没有人能够确定这些辩论最终将会指向何处。《神奇的年代》一书认为,其实所有这些辩论也不知道是从何处开始的。

【以上根据这篇文章编译整理而成】

纪念艾伦·坡诞辰200周年

2009年1月19日(当然现在的北京时间已经是20日的凌晨了)是美国历史上比较有意义的一天:今天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是美国的法定假日。在华盛顿特区还有一系列的纪念和庆祝活动。同时,由于明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就职盛典,这个马丁·路德·金假日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欢庆,美国人的欢庆,而不仅仅是美国黑人的欢庆。

2009年的1月19日也是美国作家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2009)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虽然艾伦·坡在他年仅40(1849年10月7日)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令后世的人们扼腕不已,但是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天赋已经永久地改变了文学。下面的这组图片是扭腰时报为纪念美国历史的这位伟大作家而配发的一组图片:


【这是1827年出版的诗集《帖木儿及其他》中“帖木儿”一诗的开始部分。坡的这部诗集当时还是匿名出版的,署名是“一个波士顿人”。在这部诗集的前言中说,“大部分诗歌都创作于1821-2年间,当时作者还不满14岁”。而根据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资料,坡当年的诗作现存只有12首。】

【这是1835年8月25日由身在佛吉尼亚的里士满的艾伦·坡写给他在佐治亚的奥古斯塔的二表弟的一封信。信中谈论了他们的亲戚。坡在信中谈到他的父亲大卫·坡时说,“[他]娶了伊丽莎白·霍普金斯夫人,一位英国女士。他们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亨利、我和罗萨里。亨利4年前就去世了——罗萨里和我还活着”。】

【这是第一版的《阿瑟·高登·皮姆》中的首页。这是1838年由Harper & Brother(哈泼兄弟出版公司)在纽约发行的版本。后来在伦敦重印的时候,许多读者都认为这是一则真人真事。】

【这是一份有坡签名的一页手稿的一部分。“诗歌原理”是当时受到广泛讨论的一个涉及古典诗歌各种形式及其作者的学术话题。坡这篇论文1843年第一次发表用的题目为“英国诗歌笔记”】

【这首题为“十四行诗:沉默”的诗歌是作为1839年12月25日坡寄给辛辛那提的约瑟夫·B·博伊德的书信的一部分寄出的。因为博伊德向坡要一份由他亲手写的作品。坡在信中提到说选择一首十四行诗是为了短小简洁的缘故。】

【1841年,坡开始担任格拉汉姆的杂志编辑,并使得杂志的发行量从5,000提高到了37,000(还有一说认为是52,000)册,并且还吸引到了不少海外读者。在该杂志上,坡也发表过一些他个人的作品,包括这篇“仙女岛”,其中的题头诗虽然署名“Anon”其实也是坡的作品。】

【这是坡从华盛顿写给在费城的托马斯·C·克拉克的一封信的开头。他们当时是同在The Stylu这份杂志工作的同事。当时,坡没有钱了,所以写信向克拉克借20美元。在信中,坡还提到“我还没有见到总统呢”。】

【1843年,坡重印了“莫格路谋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这个短篇第一次发表于1841年的格拉汉姆杂志上。“油尽灯枯的人”(The Man That Was Used Up)早前也发表过。他的“莫格路谋杀案”、“神秘的玛丽·罗杰”(The Mystery of Marie Rogêt)和“失窃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被认为神秘小说这一体裁的起源,对后世这一体裁的作者,尤其是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和乔治·斯梅侬(Georges Simenon)影响甚巨。】

【这是一篇没有完成的未标注日期的亲笔手书稿的开头部分。在2006年出版的《坡的灯塔》中,有23为作家试图完成这一作品。】

【1845年坡出版他的诗歌集时,给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巴雷特()寄了一本。在卷首空页上,坡写着“献给伊丽莎白·巴雷特·巴雷特,埃德加·艾伦·坡谨上”。这就是给巴雷特的那一本诗集上的题献页。】

【这是诗人巴雷特写给坡的书信,感谢了他的献书。信中还谈到了不少她对诗歌《乌鸦》的看法。】

【1845年,坡开始接手编辑《百老汇报》。在这里,坡重新发表了他的不少诗作和短篇小说。坡还以此为阵地,抨击了“郎费罗和其他一些剽窃者”。】

【在这封手书的信里,坡回应了亨利·B·赫斯特指责他有剽窃嫌疑的事情。】

【这是《纽约时报》1909年1月10日为纪念坡诞辰100周年而发表的一篇纪念文章。页面上显示了坡在巴尔的摩的墓以及坡的一封私信。这份报纸的可读版可点这里。】

重要提示

以上图片均来自这里,并请注意下面有关版权的文字:

Photo: William S. Niederkorn, courtesy of the Berg Collection, New York Public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