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琐记【201005】

1. 2010年埃德加文学奖尘埃落定。(详情见这里

2. 费狄娜(Deanna Fei,音译)是生长在美国纽约的华裔青年作家。她的第一部小说《一线天》(A Thread of Sky)围绕家庭中女性脉络,描写了三代女性家庭成员面对身份议题所产生的种种纠葛、冲突、困惑,等等。从某个角度来看,作品从个体经历的角度触及了中国女性主义运动历史。应该说,这部作品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阅读华裔小说的新体验。

3. 杨·马特尔(Yann Martel)的第二部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给他带来的很高的声誉、大量的读者,以及2002年的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这可能得归功于他在小说叙述中所采用的单线条的故事线:简单、明快、直接。在马特尔的最新力作里,他同样展示这样的叙述方法,不过较之前一部,则显然复杂了许多。这部题为《比阿特丽丝和维吉亚》(Beatrice and Virgil)有一系列的典故、戏耍和碎片构成。似乎,马特尔还把自己的经历也写进了这部作品。

4. 《离散者之审判》(Trials of the Diaspora)是安东尼·朱利叶斯(Anthony Julius)的最新力作,探讨了一个极其严肃而又令人震惊的话题:一段肮脏的仇犹、反犹历史 。作者朱利叶斯接受过文学和法律的双重训练,很好地胜任了这项宏大的工程。他敢说真话,并且拥有足够的根据和理由去挑战英国文学界和学术界的权威。这些所谓的权威基本上都反对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的存在,自欺欺人地认为他们的反犹太复国主义(anti-Zionism)不等于反犹太主义(anti-Semitism)。 而事实上,在英国有这些精英们促成的反犹排犹事件层出不穷。而朱利叶斯的作品正是针对这些反犹排犹现象所做出的反应。

此前,朱利叶斯曾经撰写过专著《艾略特:反犹主义及其文学形式》(T. S. Eliot: Anti-Semitism and Literary Form)。在对艾略特的诗歌创作表达敬意的同时,朱利叶斯也尖锐透彻的指出了艾略特作品中所包含的反犹主题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离散者的审判:英国反犹史》(Trials of the Diaspora: A History of Anti-Semitism in England)这一标题来源于菲利普·罗斯的一部没有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小说《夏洛克行动》(Operation Shylock)的后记: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Jew has perpetually been on trial; still today the Jew is on trial, in the person of the Israeli — and this modern trial of the Jew, this trial which never ends, begins with the trial of Shylock.【在当今世界,犹太人总是不断受审;今天的犹太人仍然在受审,因为以色列而受审——而当代对于犹太人的审判,一场没完没了审判,就是始于那场对夏洛克的审判。】

5. 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的新作《怀孕的寡妇》(The Pregnant Widow)据说颇似是对14世纪意大利的薄伽丘(Boccaccio)的《十日谈》(The Decameron)的某种改写。这种创作形式有过先例。简·斯梅丽(Jane Smiley)2007年的小说《山中十日》(Ten Days in the Hills)即属此类。艾米斯的这部新作似乎没有赢得书评界的高度认可,被贴上了“tedious”(冗长而令人乏味)的标签。并且认为艾米斯先生犯了此前斯梅丽女士所犯下的同样的错误,其中最为显著的错误就是把读者们想象的过于低俗了……当然,也有持不同观点者。但是对身体的过多描写和对欲求的过分专注似乎是公认的艾米斯这部作品所表现出的不足之处。

6. 罗伯特·塞林(Robert J. Serling)是一位以航空为题材的作家,尤以其畅销书《总统专机失踪》(The President’s Plane Is Missing)而闻名于世。2010年5月6日,塞林先生在亚利桑那州的图克逊去世,享年92岁。

1918年3月28日,塞林出生于纽约州的科特兰,后随父母迁移到纽约州的宾汉姆顿。青年时代的塞林喜欢在家里和小伙伴们排演戏剧。后来他还担任过电视剧《奥德赛的33号航班》的技术顾问。1942年,塞林在俄亥俄的安提奥克学院获得了政治学的学士学位。二战期间,他在美国空军服役,担任飞机识别的教官。战后,塞林加入了国际联合出版公司担任记者。

《总统专机失踪》成功以后,塞林离开国际联合出版公司(UPI),开始专职写作。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无法起飞》(She’ll Never Get Off the Ground, 1971),《空军一号受困》(Air Force One Is Haunted, 1985),和《泰坦尼克上的生命》(Something’s Alive on the Titanic, 1990)等。此外,塞林先生还有几部非虚构的作品。

7.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四岁的时候就从一本题为《不要》(Don’t)的书上学会了一些处事规则,以至于他长大以后,一直都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1911年,福斯特32岁,差不多才刚走过了他生命旅程的三分之一(他于1970年91岁时去世), 但他已经开始对男女相爱这样的题材感到了厌烦。那时候的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最伟大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 1908),《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 1910)。到1924年他的《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出版以后,他似乎已经完全放弃了小说写作。在以往福斯特的传记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辩解为什么避开他的《莫里斯》(Maurice, 1971),因为这部作品涉及了同性恋这样的题材。福斯特对待性的立场究竟如何直到今天才有人进行了毫不避讳的、非常细致的研究。她就是执教于狄金森学院的福斯特传记作者温迪·莫法特(Wendy Moffat)女士。在她的《一段非凡的没有记录的历史》(A Great Unrecorded History)这部最新的福斯特传记中,莫法特女士极其深刻而又富有启发性地描绘一幅福斯特的新形象:一个痛恨自己不得不将自己真实的另一面隐藏起来、但是同时又认为《莫里斯》只能在其死后出版的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