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巴特勒1612年2月14日,出生于沃尔斯特斯郡的一个名叫斯特伦谢姆的村庄。父母都是农民。早年在伍斯特皇家学校接受教育。青年时期,巴特勒曾经担任过肯特公爵夫人的侍从,后来又改为卢克爵士效劳。这两处的工作使他受益匪浅,既能博览群书,又有机会直接研究清教徒中的怪人、狂徒和恶棍的事迹。他们的奇异、滑稽行为,成了他的著名诗篇《胡迪布拉斯》中的主要题材。巴特勒还曾尝试过绘画,不过据说他并不擅长此道。他的一位编辑曾这样描述道,“他的绘画作品用来糊窗户,倒是省下了购物税”。
王政复辟以后,他担任了威尔士君王(the Lord President of Wales)的秘书。在此期间,巴特勒与一位家道殷实的寡妇结婚。但由于各种说法不同的原因,巴特勒夫妇的家产损失殆尽。此后巴特勒的生活变得很拮据。1680年,他在穷困潦倒中去世。他被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在他的家乡斯特伦谢姆村庄,也竖立着一块纪念他的墓碑。
巴特勒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长诗《胡迪布拉斯》(Hudibras,1663、1664、1678)。这部著作是有关清教主义的,充满诙谐和讽刺意味。《胡迪布拉斯》的第1部发表于1663年。第2部、第3部则分别发表于1664年和1678年。查尔斯二世对这部作品颇为欣赏,为此还曾拨付给巴特勒一笔经费。尽管如此,巴特勒并未真正获得宫廷的青睐。他晚年处境的凄凉,可能与他作品的尖酸刻薄的讽刺有关联。
《胡迪布拉斯》是一部模仿英雄史诗的讽刺作品。诗歌的主角是一位长老会骑士,他率领他的侍从拉尔福遍游各地、“行侠仗义”。他们经常争论宗教问题,并在一系列荒诞的历险中,表现出无知、顽固、懦弱和装腔作势。长诗的标题“胡迪布拉斯”取自斯宾塞的《仙后》(The Faerie Queene, 11, 2, 17)。整首诗歌的轮廓设置显然模仿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Don Quixote),所不同的是,在对题材的处理态度上,《胡迪布拉斯》与《唐吉珂德》完全相反。在讽刺手法方面,塞缪尔·巴特勒显然受到同时代法国戏剧家、滑稽叙事诗和小说家保罗·斯卡龙(Paul Scarron, 1610-1660)的影响,并且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风格。巴特勒对韵律的卓越处理手法、他的机智、热情、以及他对离奇古怪癖好的浓厚兴趣,所有这些都有助于长诗产生独具匠心的效果。诗歌中对下层生活的描写也具有开创性意义,是英国诗歌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
《塞缪尔·巴特勒诗文真迹:人物》(The Genuine Remains: Characters)也是巴特勒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据说巴特勒的《人物》受到1592年在英国翻译出版的希腊哲学家泰奥弗雷斯特斯(Theophrastus,371-287BC)的《品格论》(On Moral Characters, 1592)的影响。《人物》手稿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之后,在1759年才得以重见天日,被收录在《塞缪尔·巴特勒诗文真迹》(The Genuine Remains)系列丛书中。出版之后,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虽然有泰奥弗雷斯特斯的《品格论》在前,巴特勒并未墨守成规。在他的创作中充满了睿智的俏皮话和一语双关的讽刺,从而充分地暴露和展现出生活里的荒诞和伪善。以小见大、精于比较、善于使用明喻,这些都是巴特勒的独特天赋。在 《人物》中,大多数篇章都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描述,其余部分、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的部分,则都比较具体。如《现代政客》、《伪善的异端分子》、《共和党人》、《现代政治家》、《小诗人》、《律师》、《艺术品鉴赏家》、《狂热分子》、《隐居的哲学家》,等等。显然,所有这些都是对当时在政坛上粉墨穿梭的政客们以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的精细素描。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速写也为长诗《胡迪布拉斯》提供了素材。在这部代表作中,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很多与《人物》中描写的相似之处。《人物》所绘制的人物画卷并不在意人物的外形轮廓,而是在细微处精雕细琢、深刻挖掘。人物形象饱满完整。当然,这样一味的精雕细琢容易使读者感到乏味。
除《胡迪布拉斯》外,巴特勒一生还写过若干简短的传记、讽刺短诗和其他诗歌作品。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近100年之后的1759年才得以出版。《月球上的大象》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它借望远镜中的老鼠讽刺当时皇家协会中的保罗·尼尔爵士。在他另外一首早期诗歌《辛纳克托玛琪:熊狗大战》(Cynarctomachy, or Battle between Bear and Dogs)中,巴特勒的“仿英雄史诗”(mock-heroic poem)就已经得到展现。这首描写熊、狗大战的诗歌既表达出对古希腊史诗的敬意,又是对古希腊英雄史诗的戏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