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 1620-1706)

伊夫林出生在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萨里地区沃顿小镇上一个富裕家庭里。家庭财富主要靠生产火药积累起来。苏萨克斯郡的首府刘易斯城是伊夫林成长的地方。他曾在牛津大学的别列尔学院和伦敦的中殿律师学院接受教育。他曾经参加过保皇党的军队,后因担心会危及到兄长在沃顿的地产,很快便离开保皇党军,决定在英国内战期间不参加保皇党阵营,而投身到国会党阵营中。然而,为避免更深地卷入英国内战,1643年开始,伊夫林开始出国旅游,先后去了意大利、法国等地。1644 年,他在罗马参观了“英格兰圣徒学院”(Venerable English College),这是一个专门为英格兰培养天主教牧师的地方。1646年,他参加了在意大利帕多瓦市举办的解剖学讲座。

1647年,伊夫林在法国巴黎与当时英国驻巴黎大使的女儿,玛丽·布朗,结了婚。直到1652年共和政体时期,伊夫林夫妇才返回英国,并且定居在伦敦东南部的戴普福德。伊夫林的事业随着王政复辟时期的到来而有了巨大转机。1660年,伊夫林受到查理二世的礼遇,接受了各种委任。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查理二世同荷兰人作战期间(1665~1667,1672~1674),他被委任负责管理生病和负伤的水手和俘虏。此间,他不幸身染重疾,花费颇多。所幸得到了塞缪尔·匹普斯的热情帮助。从此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660年,伊夫林参与创建皇家协会。次年,他写作并发表《论空气的不适和笼罩伦敦的浓烟》(The Inconveniencie of the Aer and Smoak of London Dissipated,1662)。这是第一部论述伦敦不断恶化的污染问题的著作。伊夫林1706年过世,被葬在沃顿的圣约翰教堂里的伊夫林殡仪室内。

伊夫林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日记》(Diary,1818年第1版)和《戈多尔芬夫人的一生》(Life of Mrs Godolphin, 1647)中。伊夫林与同时代其他几位著名日记作家(如塞缪尔·匹普斯)一样,终身坚持日记写作。他从11岁起开始记日记。他的全套《日记》发表于1818年。他的《日记》是为自己写的,但日记内容却很少谈及他本人。《日记》中既有对事件的单纯记录,也有精心撰写的文艺小品,包括对地方、事件和当代人物的描写,此外还有关于各种布道的记录。因此,伊夫林的《日记》不愧为60余年英国生活的见证,是有关17世纪英国社会、文化、宗教和政治生活的珍贵史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比如他在日记中见证了查理一世和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死亡、最后一次在伦敦肆虐的大瘟疫、以及1666年的伦敦大火等。

1657年3月29日,关于克伦威尔,伊夫林写道:“摄政王奥利弗现在已经是实际上的君王了。他的追随者们正在为他请愿,要给他正式的头衔;但是出于担心,他还是不敢完全解散他的起义军”。1658年9月3日在写到克伦威尔之死时,伊夫林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被称为摄政王的大叛军头目奥利弗·克伦威尔死了”。

《戈多尔芬夫人的一生》是17世纪最令人感动的传记作品之一。戈多尔芬夫人原名叫布莱吉,是在宫廷里伺候女王的宫女。大约在1670年前后,约翰·伊夫林对这位宫女产生了慈父般的感情。后来宫女布莱吉秘密嫁给了后来成为财政大臣的戈多尔芬先生。1678年,这位戈多尔芬夫人生了一个小孩后去世。于是伊夫林就专门为她撰写了这篇感人肺腑的传记。

伊夫林是一个多产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神学、钱币学、政治、园艺、建筑以及烹调,他都有所涉猎。他对斯图亚特时期政治面貌和文化生活的描述是今天人们了解那一特定时期的重要依据。伊夫林在园艺和林木方面的知识非常丰富。1664年出版的《森林志,又名林木论》(Sylva, or A Discourse of Forest Trees, 1664)详细叙述各种树木的种类、培育方法及用途。这套林木专论在1670年和1679年还分别出版过经过修补和增订的新的版本。最后一个修订版发表于1706年作者去世之后不久。

伊夫林和匹普斯一样,也是一位图书收藏家:他一生收藏各类图书和各种小册子,总数达4,680多册。许多图书上都有他亲笔书写的座右铭。伊夫林和匹普斯之间,除拥有共同的记日记的爱好以外,还保持着经常的通信联系,很多书信一直保存至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