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评介

去年出来之前,重点利用暑假时间,和我的两位研究生共同翻译了两部桑德拉·布朗的小说。
这部《镜像》是和徐烨同学一起完成的。下面这篇小短文也是和徐烨同学一起写的一篇有关这部作品的短评和介绍。这部译作已于2008年12月初正式发行了。现在把这篇贴出来,也算是为这部作品做一下义务的推广吧:

中国目前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可能对桑德拉·布朗(Sandra Brown)这个名字还非常陌生。但是在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上,桑德拉·布朗却是一棵常青树。她的作品长期以来已经成为许多美国普通读者阅读名单当中的必选。

这位德克萨斯的才女曾经当过模特,干过电视台的节目主持和新闻主播,并且深受观众的喜爱。然而,1981年起,她毅然放弃了这一切,转而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一发而不可收,以平均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作。也一次又一次地荣登《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在桑德拉的众多作品中,《镜像》是一部意义非凡的作品。这部桑德拉·布朗于1990年发表的作品,当年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自此以后,布朗的每一部新作都会位列这个畅销书榜单。而且还使得布朗在《镜像》之前发表的作品也重新得到了读者的认可。那些重印的版本也纷纷登上畅销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镜像》是桑德拉·布朗在文学创作领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大标志。

《镜像》也开启了桑德拉·布朗通往悬念制作的大门。在其之后的近20部作品中,布朗始终沉浸在营造悬念的无穷乐趣之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布朗的努力,读者在阅读她的作品、品味其中的人生百态的时候,得以享受到更多的解谜的乐趣。这应该算是桑德拉·布朗的一大贡献了。

《镜像》就能够给予我们读者这样的乐趣和享受。

一次意外的空难,一次错误的整容,使得KTEX的新闻记者埃弗里·丹尼尔斯变身成为卡罗尔,参议员候选人拉特里奇的太太,同时也将她深深地卷入了一场谋杀阴谋。于是在随之展开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爱情、友情、事业、家庭、复仇,等等,错综复杂,全都交织在一起。几乎每一页都能让读者的神经紧绷。

那些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在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之后依然开放着它那孤独却又倔强的花朵,在风雨中毅然挺立,为自己心中的果实等待,等待。在埃弗里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泰特在她的身边,给她带来了生活的温暖,让她感受到了安全,并因此而有了依赖和爱。正是出于对这份真爱的执着和珍惜,当然,还有她作为一个记者对事业的追求,埃弗里才将错就错。不惜背负她所替代的真正卡萝尔给她留下的种种责难和侮辱。尤其令人痛苦的是,埃弗里不得不承受来自她所爱的人的误解、辱骂、和不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一点点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埃弗里,看到了她的成长,分享了她的快乐和痛苦。

那些和事业有关的故事,也在翻越过崇山峻岭之后做着最后的冲刺。参议员的竞选究竟会鹿死谁手、花落谁家固然是关注的焦点,然而埋伏在终点处蠢蠢欲动的到底又是什么却也玄机重重。长久以来泰特都在为竞选德克萨斯州参议员做准备,面对强劲的对手和自己的智囊团——他的竞选经理人埃迪和他的杰克等人,泰特这位温情的性格男人一直坚守着自己最本初最真挚的理念,执着而坚定。作者在着力塑造这个带有几分纯真而又忠于自己的政治信仰的人物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关美国竞选活动的生动画卷。

那些和家庭有关的故事,因为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值得注意的是,布朗在这条情节线上的匠心独运和细致缜密。两组家庭中存在的三角形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后果。艾里什与埃弗里的父母之间友谊,以及艾里什对埃弗里的关爱和帮助。他不是父亲却胜似父亲。他为埃弗里及其母亲所付出的是最为崇高的爱,而且不求任何回报。与之相成鲜明对照的是,主人公泰特的养父纳尔逊对待他的妻子齐尼娅和他的战友泰特之间的爱情的态度和方法。尽管齐尼娅和泰特已经承诺断绝一切往来(他们也做到了),可纳尔逊还是无法平息心中的妒火。他几十如一日地精心策划。目的就是要让他的妻子不快乐。他还为他的养子泰特设计了一条极富戏剧性的死亡之路。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用他自己的儿子来作为代价。而布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将这两条家庭关系的对比线安排得一明一暗。直到最后一切都真相大白的时候,读者才一下子惊诧于他们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强烈的对比。也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桑德拉·布朗对情节的精妙设计和掌控。

那些和友情有关的故事,总是闪烁着友好愉快的光芒和为了朋友而全力以赴的豪气。可是,越是耀眼的光芒之下也必然会有一些更加黑暗的阴影。就是人们常说的“灯下黑”。在这样的“灯下黑”里,有时候只是掩藏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小的恶作剧;而有时候则是一些恶毒的阴谋。而主人公泰特所面对的“灯下黑”,毫无疑问,当属后者。对于这样的情节设计,任何松懈和不严密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故事的松散,并进而会影响到整部作品悬念气氛的营造。布朗女士当然深谙此道。她只是按照事情的发展,一路铺陈。用事实来引导读者相信泰特身边的朋友的真诚。而当谜底揭晓的时候,读者才豁然开朗地惊呼上当,中了布朗女士布下的圈套——我们被愚弄了,可是却很开心!

那些和阴谋有关的故事,总是藏在暗处,在温暖幸福的背后。从一开始,读者就被告知有一个阴谋。随后这从这个阴谋中渗出的阴森森的风吹得几位知情者——先是埃弗里,后来又加上了艾里什和勒夫乔伊——不寒而栗,坐卧不宁。由此,一连串的为什么也在一个接一个的展开:在竞选的背后等待泰特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泰特的妻子卡萝尔的变化翻天覆地?为什么琪的脸上终日没有笑容?为什么纳尔逊永远那么镇定?为什么杰克能长期忍受那么的不平衡?为什么克制能力极强的埃迪却对泰特的侄女儿兽性大发?为什么在泰特竞选巡回演讲的旅程中总有人尾随其后?这个人又是谁?是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问号越来越大,当读者快要被这个巨大的问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也正是悬疑被揭开的时候。而且,一切都拆解的那么迅猛,那么令人目不暇接。高潮就这样一下子淹没了我们,让我们一时有点不知所措。可是却给我们留下巨大的回味的空间。

这就是桑德拉·布朗用文字中幻化出一个真实而又奇妙的世界。怎样评价她的文字呢?简洁,精巧,准确到位,有感染力,如此等等。这些词语都可以形容,却又都道不出那种箭将离弦的紧张和扣人心魄之感。在不经意间,每个人都被作者拖入她早就规划好的世界。细节的描写精妙细腻,让人不易察觉。可这些细微的事情一经布朗的笔墨描绘出来,就具有了不可抗拒的巨大能量,渗透到情节发展的每一处神经末端,并进而充溢延展开来,使得整部作品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

可以说,桑德拉·布朗的小说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纠缠曲折的情节和一浪接着一浪拍打在读者心脏上的强劲节奏能够调动起每一位读者的最大的阅读兴趣。2008年,桑德拉·布朗获得了“惊悚悬念大师”(Thriller Master)的称号——这是国际惊悚悬念小说家协会的一个最高奖项。看了她的《镜像》,我们肯定会认为这个奖项对于桑德拉·布朗来说真可谓实至名归。而且似乎来的还稍晚了些。

《法国丝绸》评介

去年出来之前,重点利用暑假时间,和我的两位研究生共同翻译了两部桑德拉·布朗的小说。这部《法国丝绸》是和谭秀文同学一起完成的。下面这篇小短文也是和谭秀文同学一起写的一篇有关这部作品的短评和介绍。这部译作已于2008年底正式发行了。现在把这篇贴出来,也算是为这部作品做一下义务的推广吧:

“法国丝绸”,一种法式美味甜点的名字。在桑德拉·布朗的小说中,它指的是女性性感贴身内衣,是一个拥有众多客户喜爱的品牌,是一家正在蒸蒸日上的公司,同时,在一场谋杀惨案发生之后,它也被推到了漩涡的中心。这就是桑德拉·布朗于1992年创作完成的小说《法国丝绸》。

继《镜像》将布朗推到高居畅销书排行榜之后,桑德拉·布朗的作品销量节节攀升。《法国丝绸》首印一下子就发行了150,000册。并且很快,布朗的这部小说就被美国广播公司改编制作成了电视剧。这些都足以说明《法国丝绸》的巨大成功。

《法国丝绸》可以笼统地被称之为一部侦探小说。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凶杀案的侦办故事。被众人奉为精神领袖的传教士杰克逊·王尔德死在了酒店房间的床上。场面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从犯罪的手法上来看,极似女子复仇所为。接下来的案件侦破重点也似乎验证了人们对于案件的种种猜测。当然,不到最后,你无法得到最后的答案。

然而,《法国丝绸》又不是一部简单的,纯粹追求制迷和解谜的侦探小说。因为在为了揭开谜底而进行的一系列各项努力的过程之中,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亮相:年轻有为、办事干练的区警察官助理,美丽柔弱的年轻寡妇,优雅矜持的内衣公司女老板,魅力四射的黑人名模,英俊迷人的国会议员……并且逐一展开他们掩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个性及其善、恶、忠、奸等等各不相同的本质。《法国丝绸》是一个大舞台。通过它,我们看到了某些神圣光环包裹下的邪恶和贪婪,看到面对是非善恶较量,看到了对于正义事业的追求,看到的官场的腐败和肮脏,也看到了爱情的圣洁和崇高。一个又一个具有多重侧面的人物赋予了这部作品更多的内涵,让它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侦探悬念故事。

他是年轻有为的助理检察官。这个案子维系着他的前程,同时也是让他试图从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摆脱出来的钥匙。他必须找出真正的凶手,他必须赢。可是,命运捉弄,他爱上了案子最大的嫌疑犯——“法国丝绸”的主人克莱尔。初次相见,他便注定了沉沦。那是怎样一个优雅动人,却又波澜不惊不形于色的女人!他敢肯定她的故事并不简单。她倒底在掩盖些什么?他不断的发掘,她的嫌疑越来越重,他的迷恋却也越来越深,终于滑向了不可自拔的境地。她的冷漠,她的智慧,她的善良,她的激情。凶手是她?!卡西迪辗转难眠。爱情和法律,他倒底会做怎样的抉择?

她是“法国丝绸”的老板兼设计师。不寻常的童年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南方名门的身世背景让她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同时也让她承受了许多旁人不曾经历过的磨难。所以,她对政府及其所代表的官僚体制极其不满,甚至带有几分敌视。她把自己全部的爱恋分成了两半,一半给了精神迷茫南方淑女式的母亲,另一半给了她一手创办的事业——“法国丝绸”。可是,偏偏有人想要摧毁她的一切。面对咄咄逼人的助理检察官,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她表现得漠然而疏远。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簇星星爱火却逐步蔓延成了燎原的烈火。她无法拒绝,可是又不能接受。她不是无情的人。母亲,朋友,她都真切地爱着,照料着。可是,谁又知道,爱,会不会是罪恶的源头?

她是光芒四射、貌美无双的超级名模,克莱尔的搭档。她曾经夜夜笙歌,绯闻无数,游走于形形色色的男人之间,活得自在而又惬意。但是认识了国会议员阿列斯特之后,才发现她本是痴情种。浓烈的爱恋,让强势的超模变成了傻傻的温顺的小女人。无数的谎言,不断的欺骗。所谓的爱情原来不过是玩弄的借口。所谓的温情原来不过是赤裸裸的欲望。终于看清了一切的她是否还能找回愈行愈远的快乐?

他是代表着美国形象的国会议员——英俊迷人,平易可亲,风度翩翩。他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亲。在公众面前,他是美国梦想最完美的展现。在模特雅斯明面前,他扮演的是痛苦不堪的有家室却无爱情的男人。他是被禁锢的灵魂,期待她的救赎。在妻子面前,他是个懦弱无能的势利小人。什么时候的他才是真实的,或者,他是否曾经真实过?带着利己主义的信条,他能走多远?

       她是传教士年轻的妻子,舞台上娇弱纯洁的天使,每次表演完都能滴下恰到好处的泪珠。没人知道她对于贫穷有怎样的恐惧。为此她感激王尔德也忍受着他的精神折磨。她和年纪相仿的继子互相依靠和抚慰,两人的关系已然超越了伦理常情。丈夫的死成了她腾飞的起点。她的野心,她的手腕,她的演技,她的冷酷让她轻而易举地接手了丈夫的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她导演的一幕幕大戏赚尽了眼泪和曝光率,也给对手带来了足够多的麻烦。但是,有谁知道她腾飞的起点是否也是由她亲手制造?在贪婪的驱使下,还有什么事对她是不可能?

       他是让传教士失望的儿子,布道舞台上的钢琴师。他也曾经梦想飞舞的手指弹奏出的是莫扎特、肖邦的经典旋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圣歌。可惜梦想照不进现实。他懦弱的性格注定他不能独立自主地做个真实的自己,而仅能在内心暗暗地啜泣,在背后无望地发泄,在传道的空隙夜以继日地弹奏经典以此悼念自己凋零的梦想。他说自己的懦弱是父亲数年暴君统治,精神摧残的结果,他说他和继母通奸不过是对父亲的报复。但是,这一切的背后是否有更多的隐情呢?

       故事在继续,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在继续。跌宕的情节,层出的悬念。读者的好奇心被勾引着,直到最后一页才能获得最终的满足。“悬念女王”桑德拉·布朗设置情节的高超技巧在本书中再次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节奏紧密,一步步风云变幻,让人不忍释卷,欲罢不能。法国区的迷人风韵,美国南方的独特气质。爱情与法律,宗教和罪恶。这一切看似毫无干系的元素被巧妙地交织在了一起,让小说如同一颗流光溢彩的水晶球,炫目并且吸引力十足。

如今,这位扎根德克萨斯的女作家已经荣誉齐身:她是2007年德克萨斯艺术奖文学奖的德克萨斯勋章获得者;跻身美国职业女性联盟杰出成就名人堂;获得过布奈布里斯杰出文学成就奖,格林文学奖,美国浪漫作家终身成就奖。2008年,桑德拉·布朗被国际惊悚悬念作家协会授予了“惊悚悬念大师”的称号。这是这一国际协会的最高奖项。

反观过去,《法国丝绸》正是引领着桑德拉·布朗走上荣誉之巅的其中一级坚实稳固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