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文学之神让乔治·戈登·拜伦爵士(George Gordon, Lord Byron)出生在1788,从而躲过了心理和药理的干预;否则就不会有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了——这是爱尔兰小说家埃德纳·奥布莱恩(Edna O’Brien)在她的《恋爱中的拜伦》(Byron in Love)一书中发出的慨叹。这是奥布莱恩为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同时也是行为处事总会让人难堪的坏孩子拜伦所作的一部结构紧凑、叙述轻松诙谐的传记。在这部传记中,奥布莱恩略过主人公的文学生涯,将叙述的重点放在其放荡行为之上。因为这些行为,才有了批评家们将拜伦称为“卡里古拉二世”一说。其实,甚至有人说,就其放荡风流而言,卡里古拉和拜伦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就连拜伦自己塑造人物形象也难有可比其本人者。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的希斯克利夫和她的姐姐夏洛特(Charlotte)塑造的罗切斯特先生则更加不值一提。
诗人拜伦那对性欲和狂欢的疯狂追求使得他本人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典范。按照诗人老乡,与他同时代的J·C·普里查德(J. C. Prichard)医生说法,拜伦是一位典型的“道德错乱”病症患者——患有这种病症的人通常智力方面毫无异常,而在自己的生活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淫猥不堪的行为。在今天,我们会把拜伦当作一位沉迷于色欲的怪人而加以唾弃。
在这部传记中,奥布莱恩不动声色地叙述到,“他的童年非常不幸”——母亲穷困潦倒,“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父亲为了躲债远走他乡;他本人足部畸形,行走不便。本来显然只是一个无能的标志,而拜伦畸形的右腿却激发他写出了很多洋溢着性欲狂喜的诗作。在他27岁举办婚礼的时候,他已经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奥古斯塔·雷(Augusta Leigh)有了一个孩子。也许是理性丧失而使他变成了个可怜而又无助的倒霉蛋,拜伦搞出了不少荒唐闹剧。而他的新娘安娜贝拉·米尔班克(Annabella Milbanke)则不得不忍受与他的妹妹情人以及他们的小女儿呆在一起。
曾经宣称绝不会进入一个疯子家庭安娜贝拉拒绝过拜伦的书信求爱达两年之久,似乎说服自己相信了这一带有悲剧色彩的想法,即也许凭借她的努力,她可以改变她的夫君的放荡的天性。至于拜伦,他走入这场婚姻则是为了金钱。本来就对她的道德巨人的姿态而怒火中烧的拜伦,在看到她的嫁妆“理论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的时候,那份失望一下点燃了心中的怒火。纵情狂欢,无节制的放荡便是他进行报复的方式。
奥布莱恩给她的读者展开的是一个娱乐的舞台,而非责难的会场。奥布莱恩写到,“他们婚礼的夜晚让人联想起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的文学作品:一条猩红色的窗帘着火了,满脑子幻觉的新郎一位他已置身地狱;然后拿着他装满子弹的手枪在走廊里踱步”。这一场景如果不是因为拜伦对待妻子过于残酷的话,也许就只是一场闹剧而已。然而,不幸的是,拜伦强迫已经越来越接近歇斯底里的安娜贝拉听着奥古斯塔大声阅读那些证明他从来没有爱过那位他准备要与其结婚的女人的书信。然后,安娜贝拉就被送进了他们的婚房,而拜伦则继续跟奥古斯塔在一起。
残酷似乎是构成拜伦性格的一块基石——一个对自己充满厌倦的可怜的虐待狂。在他发表于1812年的《查尔德·哈罗德》(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的前两个诗章里,就有一些他参加群空格交聚会的描述。这些显然带有自传的色彩。而拜伦把他的主人公称为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
对于一个10岁就成为第6世爵爷的拜伦来说,也许他的厌倦情绪是无可避免的。作为家族中唯一的男丁,拜伦被他的那些姑伯母们,甚至姑伯奶奶们给宠惯坏了,过分放纵了他的自私,疏于教他如何控制自己的激情。在他们家从纽斯戴德修道院划分出来的老宅里,这孩子的腰上总是别着一把装满子弹的手枪,想什么时候开火就什么时候开火,不分屋里屋外,就为了满足他对鬼怪故事的喜好。他的这种爱好后来发展成了用人的骷髅做饮酒容器、带着他的孔雀、猴子、和猎鹰出行的地步。
1805年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以后,拜伦展示了他对权威的鄙夷和蔑视,这使他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确实,拜伦总是具有非凡的人气,总是能够将人们聚拢到他的身边来。在他的17岁的时候,他与一位唱诗班的小男孩发生关系,这在当时可就是“罪可诛”的行为了。后来他又想要娶一位妓女,因为她的魅力使他一个星期左右茶不思饭不想。到1809年,他登上了基德船长的船只,开始了他光辉的远航——他找到了诗歌的背景底蕴,也落下了一身的梅毒。无论如何,这些非常对他的胃口。难怪他后来记述到,他的“最美好的时光在23岁的时候就结束了”。
直到他36岁去世时为止,拜伦一直继续着他的那种骄奢纵欲的生活。在希腊,他去世的地方,为他进行的尸检证明了他的放浪形骸给他的身体留下的伤害:心脏肿 大,肝脏硬化。他的尸体被运回伦敦重新安葬的时候,在他的棺材周围不得不立起隔离墙以阻挡不断涌来的悼念者。那可真是拜伦狂啊!
【以上内容系据这篇文章编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