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克劳斯:《爱情史》

妮可·克劳斯(Nicole Krauss)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还是很陌生。然而这位年轻貌美的美国女作家已经凭借她的小说《爱情史》(The History of Love, 2004)赢得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这部给她带来过很多奖项的《爱情史》是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小说。其销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25万册。并且已经被翻译成了35种文字在国际上发行。

《爱情史》的故事错综复杂,涉及到一个老人、一位小姑娘和一本同样题为《爱情史》的小说。80高龄的列夫·古尔斯基老人是二战时期生活在白俄罗斯首府斯洛宁的犹太人幸存者。他总是觉得自己正处于消失的状态。他虽然竭力去关注自己的存在状态,去抓住自己,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填补他生活中的空虚。在这样的状态下,古尔斯基老人将其生命的意义完全倾注在寻找他早已失去的儿子和一部他年轻时创作的记录自己恋爱经历的小说《爱情史》之上。古尔斯基不知道,他的小说已经在在智利以兹维·李特微诺夫之名发表。李特微诺夫也是一位犹太人幸存者。他以为小说作者古尔斯基已经遇难。他抄写了这部小说,并且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为了躲过人们对他的剽窃的谴责,李特微诺夫在小说的结尾添加了古尔斯基死去的章节。他到死也没有向公众澄清小说的原作者到底是谁。与此同时,15岁的姑娘阿尔玛·辛格刚刚失去了父亲。她正努力维持着刚刚遭受丧亲之痛的家庭:一方面努力抚慰限于悲痛之中的母亲,一方面照看着弟弟博尔德,不让他沦为社会上的小混混。阿尔玛的母亲是一位翻译家。正是她将古尔斯基要寻找的小说翻译成了西班牙文。阿尔玛的名字就取自于那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名字——阿尔玛·梅雷明斯基,古尔斯基年轻时期的情人。

在小说的结尾处,老人古尔斯基和小姑娘阿尔玛神秘相遇。两人相对而坐,古尔斯基漫无边际地谈论着一些琐事,阿尔玛埋头做着拼图游戏。当阿尔玛抬头询问古尔斯基,他年轻时是否爱过一位名叫阿尔玛·梅雷明斯基的姑娘,他是不是《爱情史》的真正作者时,古尔斯基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到这里,人们发现,妮可·克劳斯小说的最后一章与故事中小说的最后一章产生了奇妙的重叠——都是古尔斯基的死亡讣告。由于克劳斯“书中书”的奇妙设计,古尔斯基似乎就成了其死亡讣告的撰写者……

妮可·克劳斯的这部机巧睿智的小说既是对往事表达敬意,也是对生活的神秘进行分解破译。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建筑在“书中书”这一巧妙的构架之上。读者的阅读经历仿佛是在迷宫中的探险。读者一方面沉浸在解谜探奇的激动之中,一方面又被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充分展示了高超的小说构思和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也有其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思考。

1974年出生的妮可·克劳斯分别在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过学位。1992年开始诗歌创作。深得著名诗人布洛得斯基的赏识。2002年,克劳斯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走进房间的人》(Man Walks into a Room)。小说得到了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的高度评价。克劳斯的文学才华也藉此而在美国文学界崭露头角。2007年,克劳斯荣获“美国格兰塔最佳年轻小说家”称号。2010年,克劳斯成功地跻身由《纽约客》评选出的20位“40岁以下最优秀小说家”行列。2010年出版第三部小说《大宅》(Great House)再次成为畅销热门,并且进入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的最后角逐。

纵观妮可·克劳斯的三部小说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是人们不会或略的:即对人、对社会,以及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观察和思考。在奇妙的情节和令人拍案叫绝的叙述风格的背后始终流淌着一条深邃的思想的河流。克劳斯在多次访谈中都强调思考是她的人生乐趣之一。正是这样的乐于思考才赋予了她作品令人称羡的“深度”。在当今这个繁华忙碌的社会上,人们缺少的不正是一定的“深度”吗?或许,妮可·克劳斯的作品就能够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 注:在网上查到The History of Love的中文译本于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所用标题为《爱的历史》。

One thought on “妮可•克劳斯:《爱情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