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是谁?”

“我们究竟是谁?”By [ 叶滢 ]

帕慕克在5月2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演讲《我们究竟是谁》中谈到了土耳其人的“耻辱”与“自豪”:

我看到耻辱反映在对我的小说的接受中,以及对我与西方之间关系的认知上。在土耳其,当我们讨论东方-西方问题,当我们谈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当我们谈论我们国家与欧洲之间含糊其辞的关系,耻辱总会悄悄潜入。当我试图理解这种耻辱时,总是把它与它的对立面“自豪”联系起来。我们知道,每当人们太过自豪,总会有耻辱的幽灵在游荡。因为,无论在哪里,只要人们深感屈辱,我们就看到自豪的民族主义会显现。我的小说正是取材于这些黑暗的素材,这些耻辱、自豪、愤怒以及挫败感。我来自一个正在试图敲门加入欧洲的国家,我太清楚那些虚弱的情感常常会轻易地燃烧成为无法抑制的火焰。我今天努力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耻辱看做低语的秘密,就像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所倾听到的那样。正是在分享秘密的耻辱之中,我们带来了自己的解放。这就是小说艺术所教导我们的。

这一对徘徊在东方-西方关系中的非理性的幽灵现在一样在中国游荡吧。

《雪》是被遗忘的边陲小镇的挽歌,还是在现代主义的阴影下,充满内在矛盾的民族寓言,或者是一个奄奄一息的诗人的寻找幸福的最后挣扎,无论怎样,它重重包围了在灯下阅读时的我,而我也与他在中国演讲时的另一段话相遇:

我们都了解阅读小说的乐趣,我们都了解走在通向他人世界之路上的兴奋感,我们全心全意地沉浸在那个世界,并希望改变它。我们知道,我们所阅读的,既是作者想象的产品,同时也是他带领我们进入的实际世界。小说既不是全然虚构的,也不是全然真实的。阅读小说,既是与作者的想象相遇,也是与我们通常仅以烦躁的好奇划过其表象的真实世界的相遇。当我们安静地呆在角落里,静卧于床,平躺在沙发上,手拿一本小说进行阅读时,我们的想象就在小说的世界和我们仍然生活的现实世界之间穿梭往来。我们手中的小说,可能会将我们带到我们从未到访过、从未看到过、也从来不知晓的世界里去。或者,它会把我们带到人物内心的隐密深处,这些人物看起来与我们所熟知的人是如此地相像。

我提醒大家注意每一种可能性。有时候,我试图设想,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读者隐藏在某个角落里,拿着小说蜷缩在扶椅上;我试图想象他们日常生活的地图。然后,在我眼前,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读者就会出现,他们出现在城市街道的远近各处。阅读小说的时候,他们梦想着作者的梦想,想象着作者所描写的人物,观看着作者所生活的世界。这些读者同作者一样,也在试图想象“他人”,他们也开始把自己放入彼此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我们心中的屈辱、怜悯、忍耐、同情以及激动,因为伟大的文学并不对我们的判断力说话,而是对我们把自己放入“他人”境地的能力说话。

《雪》中的小城卡尔斯几乎是一个在世界地图上难以寻找到的小镇,如同中国的伊宁或者林芝,在误解、戒备和冲突到来时,谁能如帕慕克所说:

当我们想到美国南方时,便无法不想到福克纳小说中所描写的黑人。如果那些黑人的形象不可靠的话,他的作品就不会流传至今。一个希望为所有德国人写作的德国小说家,如果他未能想象这个国家的土耳其人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不安,他的作品就是有欠缺的。同样,一个土耳其小说家,如果他不能想象库尔德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如果他忽视了他的国家里那些未被言说的历史中的黑点,在我看来,他的创作也是浅薄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