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都铎三部曲完成了两部。两部都获得了曼布克小说奖(Man Booker Prize)的殊荣。这确实是曼特尔巨大的成就和荣誉。她是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连续两部作品获得布克奖,也是第三位两次获得该项殊荣的作家。(6:06PM EDT October 16. 2012 – The first to win for a sequel and the only the third writer to win twice: Both apply to British novelist Hilary Mantel, who has won the prestigious 2012 Man Booker Prize for Bring Up the Bodies)都铎三部曲的第一部《狼厅》(Wolf Hall)于2009年获得布克奖;第二部《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再度折桂;第三部暂定书名《镜和灯》(The Mirror and Light)也将出版。
下面奉上一篇述评文章。这是在布克奖短名单出来之后,我让我的学生,2011级研究生王飞同学写的(我今天稍稍作了调整)。藉此,大家可以了解更多一些相关信息:
曼特尔出手不凡,《提堂》再获布克奖殊荣
曾经凭借小说《狼厅》(Wolf Hall) 荣获2009年布克奖的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凭借新作《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再获殊荣。这么短的时间内两次荣获布克奖,这位作家的魅力不可小觑。但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希拉里·曼特尔还是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
1952年出生的希拉里·曼特尔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和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法律学位,1973年从谢菲尔德大学毕业。曼特尔的写作主要涉及名人传记和历史小说等形式,她1985年发表了处女作《每天都是母亲节》(Every Day is Mother’s Day》,从此开启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她1992年发表的作品《更安全的地方》(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宏伟场面,获得了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 (Sunday Express Book of the Year)。她2005年的作品《黑暗深处》(Beyond Black)入围2006年英联邦作家奖,并获得2006年橘子奖(the Orange Prize)的提名。直至2009年《狼厅》发表并荣获布克奖——当今英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曼特尔才真正开始进入文坛的聚光灯之下,受到不少海内外评论家及读者的关注。
曼特尔以历史题材创作的《狼厅》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这部小说的版权,其总销售量也高达20多万册,2012年,《观察家报》将其誉为“十大最佳历史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的成功也为曼特尔本人带来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在中国发行了这部小说的中文简体版。《狼厅》选取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都铎王朝时期为故事背景,亨利八世(Henry Ⅷ)是英格兰亨利七世的次子,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在位时,为了加强同邻邦的友好合作,让自己的长子亚瑟迎娶了西班牙阿拉贡的凯瑟琳公主为妻。后来亚瑟不幸逝世,亨利七世为了团结西班牙共同对抗法国,竭力留住了凯瑟琳公主,并将其嫁给了当时年仅12岁的次子亨利八世。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假若没有男性继承人,就会很快陷入权力争夺和战争之中,而凯瑟琳皇后仅仅为亨利八世生出了玛丽公主(即后来的玛丽一世)一个女儿,往后几次的生育都以流产告终。而亨利八世和女侍官安妮·傅林发生了一场婚外情,并想要解除和凯瑟琳的婚姻,迎娶安妮·傅林。但在当时天主教管制下的英国,离婚被视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遭到教皇强烈拒绝。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狼厅》拉开了序幕。
都铎王朝一直以来都是英国文艺创作的“宠儿”,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是关于这个英国史上最精彩有趣的时期的。但曼特尔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却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时常被忽略的角色——当时的国务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为主角,从他的视角出发来讲诉一段都铎王朝的故事。《狼厅》情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少年克伦威尔为主线。因为遭到脾气暴躁的铁匠父亲的毒打,少年克伦威尔不得不离家出走,四处游荡。他经受住痛苦和磨难的打击,通过自我教育培养了出众的政治头脑和权谋之术,还自学了多门语言。克伦威尔后来开始为英格兰的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教提供法律咨询,并逐渐获得主教的信赖。但随后因处理亨利八世的离婚不力,沃尔西被亨利八世罢免,沃尔西的倒台同样牵连到了克伦威尔。但冷静老到,机智过人的他却很好地利用了这次机会,填补了沃尔西留下的权力空白。故事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克伦威尔如何一步步帮助亨利八世离婚,脱离天主教管制,创建英国国教,赢得一定的王权自由的过程。靠着扭转乾坤的手腕和善于权谋的头脑,克伦威尔平步青云,最终成为亨利八世的首席国务大臣。从一个贫穷无能的铁匠的儿子到国家的国务大臣,克伦威尔的毅力和才能不得不让人佩服,而在其中不计其数的阴暗政治斗争,又是那么惊心动魄,令人咂舌。
这部作品值得关注的就是曼特尔选择从一个边缘化的历史人物——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出发,以独特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重新建构了一段历史史实。托马斯·克伦威尔(1485-1540)是英国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在他执掌政权之间,他促进了英国宗教和政治的一系列改革,极大地强化了英国皇室的政权和地位,也为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大部分文艺作品都将克伦威尔刻画成了亨利八世身边“丑陋的”、“奸诈的”走狗型人物,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亨利八世》中,克伦威尔被描绘成了一位阴险狡诈、虚伪残忍的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曼特尔却独具匠心地选择了这样一位“小”人物作为作品的主轴,以克伦威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讲诉这个历史故事,同时给予了克伦威尔一次“正名”的机会,让读者从新的角度来了解这些过去已经被“定型”的历史人物。曼特尔并没有将克伦威尔描绘成一个完美的“圣人”,他善于心计,对待对手也冷酷无情,但他对待自己的家人充满关爱,在妻子和两个女儿都相继离世后,他终身不娶,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儿子的培养之中;他对待长辈和朋友也保留了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在主教沃尔西被流放之后,他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默默地替沃尔西求情,为其赢得一条生路。她笔下的克伦威尔,是一个有血有肉,让人感觉非常真实的人物。
继《狼厅》之后,曼特尔在2012年推出了她的都铎三部曲的第二部《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这部备受读者期待的作品在出版一周之后,便在尼尔森统计的小说类精装本排行版飙升至第一位,一周销量就高达两万三千多本。读过《狼厅》的读者也许会有些困惑为何该书取名“狼厅”,因为故事中大部分情节并不是在狼厅发生的,狼厅仅仅是女侍官简·西摩一家的住所。有评论认为,曼特尔以“狼厅”为题,是为了表现在阴暗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中,人的本性就是狼的本性,就像那句古拉丁谚语所说,“人对人就是狼”(Man is wolf to man)。也有评论认为,在《狼厅》结尾处,克伦威尔为亨利八世安排了一次狼厅之行,正是作者在暗示下一部作品《提堂》的主线,因为这部新作品讲的就是安妮皇后如何失宠,并最终被来自狼厅的女侍官简·西摩取代后位的故事。
这部新作品的故事开始于1535年的秋天,安妮·傅林已如愿以偿取代了凯瑟琳,成为亨利八世的新皇后。但这时的亨利八世已经开始对安妮感到厌倦,因为她同样无法替他生出男性继承人,并且有很多和男人通奸的谣言。在到狼厅的西摩家参观期间,亨利八世和西摩家的女儿,简·西摩有了很多独处的机会,很快他便盯上了简·西摩,并和她相爱。亨利八世想要像摆脱凯瑟琳那样将安妮·傅林抛弃。但安妮·傅林并不是凯瑟琳那样软弱屈服的女子,阴险狡猾的她决心要反抗亨利八世的阴谋。在罢黜凯瑟琳皇后的斗争中,克伦威尔将安妮·傅林捧上了后座,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务大臣,应该说,这两个人多多少少算是“盟友”。但衷心护主而又急于保住自己地位的克伦威尔这次选择了和安妮对抗,他们成为了水火不容的敌人。克伦威尔想尽一切办法来寻求一个“合理”的理由废掉安妮的后位,而安妮也倾尽全力进行反抗,这场血腥残忍的斗争最终以安妮皇后的失败告终,安妮被指控叛国罪和通奸罪,判处死刑。简·西摩成为了亨利八世的第三任妻子,登上了英格兰的后座。而《提堂》这个标题指的是那四个因为被指控和安妮皇后通奸而被判处死刑的男人,也暗示了这场宫廷斗争的血腥可怖。
这部作品和之前的《狼厅》一样,曼特尔选择了以克伦威尔的视角来讲诉故事的经过,但这次读者会发现,克伦威尔这次的形象和他们之前在《狼厅》里读到的已不太相同了。虽然他还是那么友好、热情,但他为了拥护亨利八世,保住自己的权势,对安妮皇后进行无情地迫害。不管你对安妮皇后看法如何,她被处死的场景是残忍而令人揪心的——“偌大的人群中传来一声呻吟,一个孤单的声音。然后是一片寂静,在寂静之中,响起一声尖锐的叹息,仿佛穿过锁眼的一声口哨;她的身体血流殆尽,瘫在地上的娇小身躯已变作一滩淤血。”
细读曼特尔的作品,会发现和其他的历史小说不同,曼特尔不会为了营造历史氛围而使用当代英语读者认为是晦涩难懂的古英语,也不会用太过于现代化的英语语言,而是在标准英语中时不时加入一些古安格鲁撒克逊英语,让读者易于读懂的同时又不失历史韵味。英国《泰晤士报》将这部新作誉为“自《狼厅》以来最成功的历史小说”。而同为布克奖得主的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也对此赞赏不已,她评论说,“《提堂》延续了《狼厅》未讲完的故事,曼特尔这次的创作还是一样成功,她的笔触还是那么机敏灵巧。”
曼特尔的历史小说不只是简单地堆砌已存在的史实,而是在人们熟知的历史背景之上,通过自己的再次情节建构,将小说和历史相融合,为读者带来新鲜的视角和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会像阅读历史书籍那般被禁锢在一定的框框之内,而是会跟随叙述者克伦威尔的讲诉,在这段精彩且意义非凡的历史中找到自己所认同的解读。也许会有读者和曼特尔一样,喜欢克伦威尔的睿智、忠诚和出众的政治才能;有读者觉得他太工于心计,在权力斗争的过程中是残忍无情的“侩子手”;有读者认为亨利八世过分要求有个男性继承人,才导致了这一系列悲剧的发生;也许还会有读者能从这些故事的描述中领悟到人性的阴暗和斗争的血腥。总而言之,曼特尔的都铎王朝系列与其说是为读者展现那个时代,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扇门,让读者穿越回到那样的场景中,自己去寻找关于那段历史的见解和关于那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曼特尔善于通过史实去探究到现在还仍未改变的人性的弱点,而通过她的书写,读者也会开始思考,将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相结合,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斗争和人性的冷漠进行反思,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在访谈中,曼特尔已承诺都铎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暂定书名《镜和灯》(The Mirror and Light),很快便会出版,而这部作品将以克伦威尔1540年的死亡为终,替三部曲画上一个句号。
【注】“提堂”见于港台地区常用的一个法律词汇,相当于内地的“过堂”、“上堂受审”。Bring up the bodies在小说中其实就是审死尸的意思。(王飞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