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诺尔斯:践行垮掉派精神的诗人

哈罗德·诺尔斯(Harold Norse),一位从1950年代起便锐意创新的诗人。他运用朴素的语言和意象,运用典型的美国习语,在诗歌里探索同性恋身份及性别特征。本月8日(星期一)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2岁。

an openly gay American writer, using the American idiom of everyday language and images

an openly gay American writer, using the American idiom of everyday language and images

虽然诺尔斯先生通常被贴上垮掉派诗人的标签,但是他的主题是属于他自己的。在1960年代早期,他在风格上比较认同阿兰·金斯堡(Allen Ginsberg)、威廉·S·巴罗斯(William S. Burroughs)和格利高里·科尔索(Gregory Corso)。这也是与他发生过浪漫情事和职业交往的众多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位。作为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追随者,诺尔斯先生曾经得到过他的偶像的亲口赞扬——威廉姆斯先生称他为“你们这一代人中最好的诗人”。诺尔斯先生对学院派的诗歌颇为反感;他的诗作也不遵循传统的诗歌韵律;再加上他又是以同性恋的形象出现,所以他在垮掉派当中找到共同语言,这一点也不难理解。

旧金山诗人内里·切尔科夫斯基(Neeli Cherkovski)表示说,“哈罗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反叛诗人之一。和金斯堡一样,他就是那位将传统习俗打碎在地的人。他突破了传统,找到了他所说的新节奏,用他说话的方式来写诗,用他听到的街谈巷语来写诗。他也是最早让同性恋者发出声音的人”。

诺尔斯先生原名,哈罗德·罗森(Harold Rosen),出生于布鲁克林区的一个贫穷家庭。他的母亲是立陶宛移民,哈罗德是她唯一的孩子,是她和一位德裔美国人的结晶。但是,在哈罗德出生的时候,这位美国人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后来哈罗德的母亲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哈罗德便也随了他的继父的姓,阿尔鲍姆(Albaum)。1950年代早期,哈罗德开始使用他的新的姓氏,诺尔斯。这是将他原来的姓氏重新组合的结果。

1938年,哈罗德在布鲁克林大学(Brooklyn College)获得了英国文学的学士学位。在布鲁克林大学期间,他编辑过文学杂志,并开始用学院派风格进行诗歌创作。他和切斯特·卡尔曼(Chester Kallman)有过一段交往。在W·H·奥登(W. H. Auden)和克里斯托弗·伊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于1939年搬到纽约以后,哈罗德和卡尔曼都进入了奥登的诗歌圈。后来卡尔曼成了奥登的伴侣,伴随奥登走过了他的余生。

在纽约大学写有关英美诗歌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时候,诺尔斯先生见到了大诗人威廉姆斯。后者鼓励他突破传统诗歌的形式,追求一种更加直接的,对话式的语言。不久,诺尔斯先生便在《诗歌》(Poetry)、《星期六评论》(The Saturday Review)、《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等杂志上发表作品。195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海底山峰》(The Undersea Mountain)。

在接下来的15年里,诺尔斯先生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开始了他的欧洲和北非的游历。在意大利期间,他开始翻译乔赛普·乔阿切诺·贝利(Giuseppe Gioachino Belli)用罗马方言创作的十四行诗。为了能够明白诗歌意思,他走上街头,向路人打听。后来他谈到他的这段翻译经历的时候,他说他是一手拿着一本辞典,一手拉着一位罗马人才完成的。

他的这部翻译的诗集后来以《罗马十四行诗》(Roman Sonnets)为题出版(1960年)。威廉姆斯为此书撰写了序言。他与威廉姆斯数十年的书信交往也于1990年结集出版,《美国方言: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哈罗德·诺尔斯书信集,1951-61》(The American Idiom: A Correspondence: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Harold Norse, 1951-61)。

1960年,诺尔斯先生搬到巴黎左岸的一家简陋的旅店,与金斯堡、巴罗斯和科尔索住在一起。在这里,诺尔斯开始用巴罗斯的技巧创作了一个中篇小说,《节拍旅店》(Beat Hotel)。

他后来游历到了摩洛哥北部的城市丹吉尔,碰到了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1968年,诺尔斯回到美国以后,定居在加利福尼亚的威尼斯。并且和小说家、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成了好朋友。

正如切尔科夫斯基所说的,“哈罗德站在垮掉派的传统之外,有他自己的立场;但是他在垮掉派和布考斯基身上又找到了某种共同点”。在《混蛋天使回忆录》(Memoirs of a Bastard Angel: A 50-year Literary and Erotic Odyssey,1989)一书中,诺尔斯提供了他的朋友、情人、同事等的一整套名单。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名单,其中包括朱利安·贝克(Julian Beck)和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这两位都是1940年代开始,诺尔斯在格林威治村时结交的朋友);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是诺尔斯在普林斯顿时的室友,当时的田纳西·威廉姆斯正在创作《玻璃动物园》);內德·罗伦(Ned Rorem);詹姆斯·琼斯(James Jones)和阿耐伊斯·宁(Anaïs Nin)等。

2003年,诺尔斯先生对《男女同性恋评论》(Gay and Lesbian Review)杂志谈到,“和我过去的想法一样,人们都希望那些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们都举止适度,行为检点,其实他们都不是。他们都想跟我上床”。

1972年,诺尔斯搬到旧金山居住。他也从此进入了比较高产的阶段。1974年,城市之光()出版了他的《天堂旅店:诗歌选辑,1953-1973》(Hotel Nirvana: Selected Poems, 1953-1973),一下子将他至于该城市文化生活的前沿和中心位置。1977年出版的《肉食圣徒:同性恋诗歌1941-1976》(Carnivorous Saints: Gay Poems, 1941-1976)则确立了他作为美国最为勇敢的、锐意创新的同性恋诗人之一的名号。

1986年,他出版了《哈罗德·诺尔斯爱情诗选1940-1985》(Harold Norse: The Love Poems, 1940-1985);2003年,雷霆之口出版社(Thunder’s Mouth Press)为他出版了《热力之核:诗歌选辑1934-2003》(In the Hub of the Fiery Force: Collected Poems, 1934-2003)。在这部诗集的前言里,诺尔斯先生这样写到,“热力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那种生命之能。当我们燃烧这种生命之能,同时又在被燃烧的时候,它是欲望和爱的火焰,是性和美的火焰,是愉悦和欢乐的火焰。我们燃烧愉悦激情,并被最终燃烧殆尽”。

【以上内容系据这篇文章编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