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法拉盛华人众生相【ZT】

【mabokov按】以下文字转载自BTR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此前本人也曾提及过哈金的这部最新的短篇小说集。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中译本,而且还是作者本人的翻译。

“哈金是当代英美文坛最受重视的华人作家,《等待》多年后,终于首次以中文发表作品。他白 描海外华人社会众生相,平凡里有世故,涕笑中见真情。简单的故事写尽不简单的人生。”虽然“最受重视”之类的措辞多少有blurb之嫌,但王德威的这段推 荐也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哈金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落地》的特色——以在纽约法拉盛城的中国移民作为书写对象,用简洁有力的文字书写了华裔移民的生存状态。

新中国城的故事

2005年2月,《世界日报》邀请哈金参加一个会议,该会议在纽约的法拉盛(Flushing)市中心进行。在那儿,哈金接触到大量华裔移民,他们 大多来自大陆和台湾,在那儿落地、生活。在《落地》的前言中,哈金写道:“繁杂的街景让我十分感动,我想许多美国城镇一定就是这样开始的,于是我决定将所 有的故事安置在法拉盛。后来我常去那里察访,主要是寻找细节,并保证它们在书中都准确。前后一共大约去过二十次。如今法拉盛已经是纽约的新中国城,所以也 可以说《落地》是新中国城的故事。”

《落地》共收录了十二个短篇,不少故事来自新闻,比如临时夫妻、家庭助理或被拒发工资的和尚等,哈金认为“作家的工作是把新闻变成文学,使它成为永久的新闻。”而要把新闻变成文学,便要从新闻中找到最不易随时间流逝、最本质的东西,使其不至于淹没在故事本身的戏剧性之中。

与 小说集同名的《落地》便是个很好的例子。被寺院辞退的甘勤,生活陷入了绝境。他反思自己来美国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他被一些人骗了——它们光夸耀美国 遍地是机会,而不提自己在这里所经历的艰难。他们都想在乡亲面前展现富有和成功。蠢啊,多么蠢。如果他回去,他将说明真相——美国式的成功并不适合每一个 人。你必须学会如何出售自己,如何改变自己,才能重新生活。”然而,故事并未陷入移民生活的厚黑学,而是以一个突如其来的转折,变身为一则耐人寻味的寓 言。“如果一条命不值得活下去,了断了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但当他下定决心,从五层楼纵身跃下企图自杀时,“不知为什么多年练就的功夫立刻操纵了他。他 的身体本能地自我调整,甚至两臂伸开,摆动着以免致命。”——简单写实的句子就在这时透出了隐喻的意思,华裔移民的“本能的自我调整”获得了一个惊心动魄 的意象。

当然,《落地》里的故事并非个个充满戏剧性,哈金也不时展现其细腻的、诗人般的敏锐触觉,写出自然流露人性的作品。如《作曲家和 他的鹦鹉》,恋人离去之后的作曲家,意外地从一只鹦鹉身上获得了慰藉和灵感,写出了“感情充沛的”、“悲哀得颤抖”的后半部分。爱于是成了一种共通的东 西,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一只甚至不会讲话的鹦鹉。
爱尔兰小说家科姆·托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哈金的《落地》“探讨了移民的本质和身处美国的 中国移民体验新国度时的不安。以技巧和简洁,哈金用这一打故事戏剧性地描绘了众生,他们与其说放弃了希望,不如说希望被摧毁;他们寻找栖身之所的努力既是 一场与社会的战斗,也是一场与自身的战斗。他的人物们并非仅仅从记忆和梦想中被放逐,更是在自身身份的意义上被放逐。”

非母语写作的艰辛和自由

哈金本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辽宁,年轻时代曾参军五年,在校主修英美文学。1985年赴美留学后开始用英文写作,著有诗集《于无声 处》(Between Silences)、《面对阴影》(Facing Shadows)和《残骸》(Wreckage),小说创作则有《光天化日》等三本短篇小说集,及《池塘》、《等待》、《战废品》等五本长篇,其中尤以获 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00 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奖的《等待》最为著名。

《落地》(A Good Fall)同样以英文写成,唯一的区别是:其中文译文由哈金自己操刀,逐字逐句翻译而成。哈金在前言中写道:“虽然这些故事是用英语写成的,但我相信他们 也能在汉语的读者中引起共鸣。我一直坚持可译性是创作的准则,因为文学的价值的普世的。(……)这回亲自译这本书还有一份私心。我过去一直强调思乡是一种 没有意义的情感,因为人应当面对已经造就的世界,必须往前走。记得七八年前,在一场演讲之后,一位中年妇女来到我面前笑着说:‘等你到六十岁时,你就会说 出不同的话。’她是对的。”如今五十多岁的哈金不但在翻译中一解思乡之情,更发现了汉语写作鲜活的一面。然而,他也指出,“英文写作的确使我变得独立和坚 强。”

在最新出版的第191期《巴黎评论》杂志上,哈金回顾了他首次用英文写作的经验:“我的第一个英文作品是为Frank Bidart的诗歌写作坊而作的。当时我是美国文学的研究生,并不被允许参加Frank的写作坊而获得学分,而且因为与其它课程的时间冲突,我只能隔周参 加。但我也被要求交作业。那时候我就开始用英文写作。我的诗歌《亡士的话》是我的第一次英语创作。”哈金认为,“英文有更大的灵活性。非常有弹性,很有可 塑性,很有表现力。在这种意义上,英语感觉非常自然。”然而要下定决心用非母语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哈金花了整整一年多,才正式决定用英文来写作。 “成为一个文学作家并不仅仅意味着写书——你需要从一种语言里寻找某些空间,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小生境(niche)。这是最令我害怕的部分。”

最 终,哈金不但能够成功地用英文写作,而且他白描般的字句也成了一种风格。《纽约客》杂志对哈金的语言不吝赞美之词:“读哈金就像谈恋爱:你经验了焦虑、深 沉的自觉和对世界有不舒服的感受,然而又有某种乐趣……哈金跟其他最好的写实作家一样,把情感的力量隐藏在了最白描的字句中。”
其实,语言和主题永远无法剥离开来看,我们甚至可以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共通的点:《落地》里描述的大多数作为移民的华裔在异乡过的,其实 都是拮据的生活,而这种拮据的生活与哈金用非母语写作时那拮据的语言之间,或许并无二致。其情感的分量,则正好由英语的灵活性和弹性来承载。《The Advocate》的评论最为贴切:“短篇小说的重点在于以恰到好处的字句说出故事……做得好的话成果会很惊人。而哈金就真的做得非常好……他彰显了中国 人要克服在这里遭遇的语言、生活方式和信仰的隔阂有多么困难。”但无论多么困难,哈金始终透出一种审慎的乐观和希望,一如他书中的叙事者所言:“你的悲痛 不是人间最深重的。生命珍贵,其中充满美好的事情,尽管时刻都有苦涩和磨难。”

英美文学琐记【0912】

1. 《书评周刊》(The Book Review)于2009年12月6日推出了2009年度的百部经典作品列表。这是从2008年12月7日至2009年12月初这一年时间内所出版的各类图书中经过评审筛选得出的。列表包含虚构类作品50部,非虚构类作品50部。通过这个链接,还可以看到1999~2008年间,各年度的百部最佳。这里还有《纽约时报》评选出的年度10佳图书。

2. P·D·詹姆斯(P. D. James)夫人是一位研究侦探小说的专家。她在《纽约时报》上经常发表有关侦探小说的书评及论说文章。最近,接近90高龄的詹姆斯夫人出版了一部专著《漫谈侦探小说》(Talking about Detective Fiction),对英美文学史上的侦探小说的小说美学和叙述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同时也系统地阐述詹姆斯夫人本人对一系列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无疑,这部作品应该成为侦探小说研究的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3. 近年来,在英美文坛掀起了一股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之风,而且很受欢迎。这一点从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狼宅》(Wolf Hall)赢得第41届文学布克奖 (Man Booker Prize)便可见一斑。而在美国文坛,这样喜欢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家还为数不少。艾莉森·韦尔(Alison Weir)就是这样的一位美国女作家。她的最新力作《塔堡上的女人》(The Lady in the Tower)碰巧讲述的也是与亨利八世有关的故事:塔堡上的女人指的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位夫人安妮·博林(Anne Boleyn)。其实,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覆盖面上来看,韦尔女士都可以被称之为创作有关亨利八世的历史小说的专家。在这部作品之前,她就已经发表过一系列相关的作品:《亨利八世的6位太太》(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亨利八世:国王和他的朝廷》(Henry VIII: The King and His Court)、《亨利八世的孩子们》(Children of Henry VIII)、以及《伊丽莎白一世传》(The Life of Elizabeth I)。而且在所有这些作品中,安妮·博林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4. 南非著名诗人,曾经由于从事反种族隔离而长期遭到南非种族分离主义政府关@押的丹尼斯·布鲁特斯(Dennis Brutus,1924-2009)于2009年12月26日在南非的开普敦逝世,享年85岁。布鲁特斯毕生都是一位积极的活动家。1960年代,他曾经是南非前领导人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狱友。他为废除种族隔离政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直至最后的胜利。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被废除以后,布鲁特斯并没有停止扮演活动家这一角色,仍然在积极地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权利而努力。布鲁特斯1971年移民美国。曾在西北大学和匹兹堡大学任教,讲授美国文学和非洲研究等课程。布鲁特斯一生发表过大量诗歌作品。从主题上来看,他的诗歌就是他从事各种政治活动的武器。

5. 《戏剧改变一生:美国剧作家谈戏剧》(The Play That Changed My Life:America’s Foremost Playwrights on the Plays That Influenced Them)由本·霍奇斯(Ben Hodges)编撰。其中收集了当代美国的一些如雷贯耳的戏剧名家谈对他们的人生旅程造成巨大影响的戏剧作品的一些评论和论文。显然,这部作品是我们的美国戏剧研究者们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6. 卡琳·哈彻·泼赖特(Carlene Hatcher Polite)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一位著名的实验派小说作家。她的作品主要专注于种族主义和性别偏见在黑人生活中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从1971年起到2000年她退休为止,泼赖特女士一直在布法罗大学教授创造性写作课程。2009年12月7日,泼赖特女士因患癌症在纽约去世,享年77岁。泼赖特女士出道时是一位现代舞演员,后改弦易辙,开始文学创作。有评论家指出,在叙述技巧上,泼赖特女士走在了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和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前面,虽然她一生只创作发表过两部长篇小说作品:《鞭笞者》(The Flagellants,1966年法国,1967年美国)和《某妹妹以及恶行的受害者们》(Sister X and the Victims of Foul Play,1975)。

7. 蕾切尔·威茨斯滕(Rachel Wetzsteon)是当代美国的一位杰出的诗人。她的诗作以其辛辣幽默的睿智、优雅规范的风格,以及其对单身女性生活的犀利的洞察力而著称。她的诗作在评论界受到广泛的好评。2009年12月28日,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发现死在曼哈顿的家中,享年42岁。——遗憾,一位英年早逝的诗人。

8. 岁末年尾,美籍华裔作家哈金(Ha Jin)推出了他的最新短篇小说集《落地》(The Good Fall)。这里有一篇介绍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