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琐记【0909】

Elmer Kelton in 2003

Elmer Kelton in 2003

1. 埃尔默·凯尔顿(Elmer Kelton)是一位用传统美国西部风格来描写现代德克萨斯油田和饱受金融问题困扰的农场的小说家。是一位典型的地域作家。在他创作的小说作品中,绝大多数有着相同的地域背景。他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一生创作出版了60多部作品,这其中也包括他为介绍德克萨斯的艺术家们的艺术类书籍而撰写的文本。2009年8月22日,凯尔顿先生在德克萨斯州的圣安杰罗去世,享年83岁。凯尔顿的一生,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都和德克萨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许在未来我们研究的美国文学史中会有他的一席之地。或者,他至少会和德克萨斯一起进入人们的视野。更详细的介绍,请看这里

2. 诗歌体的小说:那也许可算作是叙事诗(史诗);小说体的诗歌:如果不是虚妄不实的褒扬之词的话,除了是信口胡诌、胡说八道,实在想不出是个什么东西。不但如此,就连所谓的“讲述诗歌故事的小说”都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仅仅说那是一种假设,人们也觉得有点勉强。不过,作家尼科尔森·贝克(Nicholson Baker)却真的创作出版了一部真正讲述诗歌故事的小说《文集编撰者》(The Anthologist)。小说的主人公保罗·乔德尔(Paul Chowder)是一位还算成功的诗人。人到中年,讲述的都是有关诗歌事情。据说还是很有意思的。关于作家贝克,《纽约时报》上有很多有关的评论和访谈。感兴趣的可以点开这里看看。

3. 丹·布朗(Dan Brown)的新作《迷失的符号》(The Lost Symbol)掀起了一股图书销售狂潮。让布朗的读者和粉丝们欢欣鼓舞。我不是个喜欢追逐时髦读者。可是我也跟风整理了一篇相关的介绍在这里

4.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真不愧为高产作家。最近又推出了她今年的新作《无水洪灾》(The Year of the Flood,可直译为《洪水之年》)。点击这里,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5. 有着“美国文坛黑夫人”之称的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女士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她的新作《天堂的小鸟》(Little Bird of Heaven)一改她以往的创作风格,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故事。欲知详情,请点击这里

6.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记录了一组英美文坛的相关消息。假如你此前不了解的话,就来点开看看。

7. 文人也好,文化人也好,要是不整点儿“咸湿”的文字,或者不了解“咸湿”经典,好像也不太对得起“文人”、“文化人”的称号。所以当听说钱钟书这位大师级的学者可以给友人开列出长长的“咸湿”书单,我以为那再正常不过了。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乔治·戈登·拜伦爵士(George Gordon Lord Byron)。这位我们心目中的“革命的浪漫主义诗人”只是又一个例证而已。最近,整理出来了一组拜伦的未经删改的书信。其中不乏“咸湿”之作。这些书信是拜伦写给一位牧师的,其中有拜伦与一位年轻的女佣发生“苟且”之事的全部过程的非常细节的记录。据说索斯比拍卖行将于10月28日在伦敦,将拜伦的这些信件拍出。——嗯,其实没我什么事儿,我是打酱油的。

《迷失的符号》引爆销售狂潮

丹·布朗(Dan Brown)的新书《迷失的符号》(The Lost Symbol)在开始发售的第一天就创造了在美售出精装版和电子版过百万册的佳绩。令出版业笑逐颜开。现在追加补印的60万册精装版已经等待上市。还有另外的500万册正在印刷之中。

丹·布朗(Dan Brown)的新书所支持的理论是:当许多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观念的时候,这个观念是可以产生物理效应的。现在看来,也许他的所言非虚。至少,从销量来看,继《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 2000)和《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 2003)之后,这部刚刚推出的新作《迷失的符号》(The Lost Symbol)已经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功。

作为一个认为观念可以产生物理效应的人,布朗先生完全明白他的《迷失的符号》会有多么庞大的读者群,也明白他的这部新作会遭遇非常挑剔地审视。对此,他甚至设计了一个书中人物出面取笑这本书必将大受欢迎的桥段。凯瑟琳·所罗门博士是一位智力科学研究的专家。她研究的中心是有关头脑与身体相关联的问题。她承认她的研究领域比较小众。可是当她的故事展开的时候,她表示说智力科学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应,就像丹·布朗令圣杯为之沸腾一样。

与所罗门博士并肩携手的是罗伯特·兰登,难得一见的符号学家,在他的这第三次激动人心的历险中,证明了“dashing”这个词不仅是个形容词,也是一个动词。正如布朗的粉丝们早已预期的那样,这次追根求源涉及到共济会成员的秘密,故事背景设在华盛顿,在那里,有些他要追寻的秘密被砌在了建筑物的墙上,从而无法轻易被人发现。布朗粉丝们还猜对了这部新作原本取名《所罗门的钥匙》(The Solomon Key),而不是《迷失的符号》。

但是没有人敢断定布朗还能够重塑其游戏的辉煌。在寻宝和谜语拆解的过程中,他的故事还能够让人无法释手吗?他还能够让深邃的智慧转化成遁世逍遥的托词吗?加之有那么多人在模仿他,他的那一套还会吃香吗?这一切都有待于从读者中产生的物理效应来做出回答。

《迷失的符号》试图选取一条迂回曲折的路线来展示一项令人震惊的秘密。这最后的秘密令人震惊就是因为它司空见惯。从而进一步升华到对忠诚、诚信的肯定。读者在读完这部作品之余,会深深地受到布朗本人乐观情绪的感染。

早在他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以前,丹·布朗就在创作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影视剧本。这次他同样赋予他的作品以令人震撼的视觉感受。由于他的这部作品的出现,以华盛顿纪念碑为内容的明信片将再也不会是原来的那个样子。

情况呢就是这么个情况。反正销量已经摆在那儿。无论如何你都无法无视《迷失的符号》所引发的强烈的物理效应。

 

【此文系根据这篇文章编译整理而成】

英美文学琐记【200904】

No one — except possibly Mr. Crichton himself — ever confused them with great literature, but very few readers who started a Crichton novel ever put it down.

No one — except possibly Mr. Crichton himself — ever confused them with great literature, but very few readers who started a Crichton novel ever put it down.

1. 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赖顿(Michael Crichton)以创作科技惊悚故事见长。他于2008年11月4日因患癌症去世,享年66岁。这位身高将近两米、英俊潇洒的作家堪称知识渊博: 从恐龙到中世纪的宴会厅到纳米技术,他几乎无所不晓。作为一位作家,他工作起来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不知疲倦,源源不断地推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没有人把他的作品与文学名著视为同类(当然,克赖顿本人除外),但是也几乎没有读者在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会半途而废。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仙女座张力》(The Andromeda Strain)和《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今年4月初,克赖顿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表示将要在今、明两年内出版作者生前留下的一部已经完成的小说和一部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小说。预计首先将于今年11月24日出版他的《海盗的地盘》(Pirate Latitudes)这部以17世纪的牙买加为背景的历险小说;2010年秋季出版他的另一部作品。

反正从照片看,可算帅男作家之列的……

反正从照片看,可算帅男作家之列的……

2. 年轻的阿瑟·菲利普斯(Arthur Phillips)出版了新作,小说《你就是那首歌》(The Song Is You)。据说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把浪漫爱情喜剧《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的故事胡乱重组了一下(这是人家书评家说的——其实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读过)。不过无论如何,大家还是承认,这部作品还是可以充分反映出菲利普斯的散文天赋和水准,以及其心理描写的深度和情感刻画明暗对比的张力。这些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如《布拉格》(Prague)和《埃及古物学家》(The Egyptologist),是非常鲜见的。
此外,菲利普对数字时代主要社会和文化特征的描述也非常逼真,令人信服:如Walkman、iPods等。事实上,作者对于音乐在主人公生活中的作用的描写的确充分表明了菲利普斯作为小说家的才能。估计作者以后在这方面继续坚持不断发展,定会写出非同凡响的作品的。

3. 今年三月,香港举办了国际文学节。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也应邀前来参加,并且接受的记者的采访。这里有一篇有关阿特伍德的访谈记录,非常值得一读——尤其对那些喜欢阿特伍德、或者正在研究阿特伍德的人们来说,很有价值。

4. 杰伊·麦欣讷奈(Jay McInerney)的作家生涯已经将近30年了,推出过7部小说,但是能够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灯火阑珊大都市》(Bright Lights, Big City)。他还有两部研究葡萄酒的论文集。也得过一些奖,如“詹姆斯·比尔德基金”和“多维尔电影节”等奖项,但是没有哪一项属于文学奖项。不过,今年他要推出的这本书可以令人们改变对他的一贯印象:《如何结束》(How It Ended)是一部有26篇记述跨度为26年世事沧桑的短篇小说构成的作品集。尽管这样的编辑设计未见得会取得成功,但是从整体上看,这部小说集还是能够反映作者的创作功力的。

The One who fought Ban on books

The One who fought Ban on books

5. 朱迪丝·克鲁格(Judith F. Krug)长期致力于反对禁止图书出版的斗争。在她的倡导和组织下还创立了“被禁图书周”的活动。她还为了推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少年儿童上网做出了相当多的工作和努力。2009年4月11日在伊利诺伊州的伊文斯顿,克鲁格夫人因胃癌去世,享年69岁。

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克鲁格夫人作为美国图书馆协会为推动确保言论自由的第一修正案的主要官方支持者,反对禁止出版的书包括《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梅因·坎普夫》(Mein Kampf)、《小黑孩儿》(Little Black Sambo)、《麦田守望者》以及性生活手册等。自1982年起,克鲁格夫人领导发起了“被禁图书周”活动。活动每年一次举行,届时邀请很多作者去朗读他们被禁止出版的图书中的章节。

有关朱迪丝·克鲁格生平及主要活动,请点击这里,查看扭腰时报刊发的一篇纪念克鲁格夫人的文章。

a pioneer of Gay Studies and a Literary theorist

a pioneer of Gay Studies and a Literary theorist

6. 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奇维克(Eve Kosofsky Sedgwick)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文学批评家。她一生致力于小说作品中的有关性别身份的研究。目前在文学批评界已经为人所共知的所谓“酷儿研究”(queer studies)正是在她的努力和帮助下而成为一项独立的研究方向。 不幸的是,这位现年58岁的专家,因患乳房癌,于2009年4月12日在曼哈顿去世。

塞奇维克夫人在她的研究中,打破常规,运用女权主义的相关理论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对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作品中隐含的“社会-性别”(socio-sexual)情节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使得人们看到了隐藏在这些经典作家的作品的主要情节之下的一些独特的性别关系。非常具有启发性。

伊芙·科索夫斯基出生于俄亥俄州的戴顿市,在马里兰州的贝瑟斯达长大成人。1971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英语学士学位以后,她在耶鲁大学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晚期,塞奇维克夫人在波士顿大学的汉密尔顿学院任教。这期间,她的主要研究成果是1985年出版的论文集《男人之间:英国文学及男性同性欲望》(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其中就包括她对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的分析。

1988年,斯坦利·费什(Stanley Fish)把塞奇维克夫人引进到他在杜克大学的研究中心。此后的10年,塞奇维克夫人一直在这里任教,从事研究工作。这期间,她出版一系列研究专著。其中包括:《趋势》(Tendencies, 1993)、《凝神注视:论小说的‘酷儿’解读》(Novel Gazing: Queer Readings in Fiction, 1997)、以及其最著名的《密室认识论》(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1990)。

1991年,塞奇维克夫人确诊患有乳房癌。1996年再次复发。此后她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有关疾病的社会认知方面。1999年,出版了她的《关于爱的对话》(A Dialogue on Love)一书。此后,她随丈夫迁往纽约市。1998年开始在纽约城市大学的研究生中心任教。

《情感触及:影响、教育和行为表现》(Touching Feeling: Affect, Pedagogy, Performativity , 2003)是塞奇维克夫人最新出版的研究成果。在她的病榻上,塞奇维克夫人还在进行着她的新的研究:《普罗斯特和那些小怪神灵》(Proust and the Little Queer Gods)。

7. 今年9月,因为《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而大红大紫的畅销书作家丹·布朗(Dan Brown)的新作将出版。新书名为《失落的符号》(The Lost Symbol)。估计布朗迷们现在就开始翘首以盼了……

a writer of dystopian, literary fiction

a writer of dystopian, literary fiction

8. J·G·巴拉德(J. G. Ballard)是一位擅长描写“敌托邦”(dystopia)社会的英国小说家。通常被定义为一位科幻小说作家。但是,在他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当代社会中对技术、媒体等方面的别有用心的奴役和操纵,既是对科幻小说这一定义的拓展,也是对这一概念的挑战,从而引发人们对科幻小说的更多思考。2009年4月17日,这位现年78岁的敌托邦小说作家因患癌症在伦敦以西的舍珀顿与世长辞。

巴拉德先生一生创作发表过20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帝国的太阳》(Empire of the Sun)。这部作品曾经获得过布克奖的提名,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巴拉德先生其他的著名作品都是有关让人嗤之以鼻的阴暗面的描写,所引发的反应也多各不相让的对立态度。对巴拉德的作品持推崇态度者不乏大腕名人:包括金斯利·阿米斯(Kingsley Amis)、格拉汉姆·格林(Graham Greene)、安东尼·伯杰斯(Anthony Burgess)和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等。2008年,伦敦的《泰晤士报》将巴拉德先生排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50位最为杰出的作家中的第27位。

9. 有关2009年普利策个奖项的获奖情况,请点击这里

10.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一位前情人过往情史卖给一家小报,那通常只被人们看作是垃圾;但是如果这位前情人是一位作家,尤其是一位知名作家的时候,那么人们就要另眼相看了。这位“前情人”是大名鼎鼎的库尔特·冯尼格特呢?——可以想见人们关注度会有多高。《一如既往的爱:我所熟知的库尔特·冯尼格特》(Love as Always, Kurt: Vonnegut as I Knew Him)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的作者名叫罗莉·拉科斯特劳(Loree Rackstraw)。据说她40多年前曾经在冯尼格特主持的文学创作班上当过学生。这部作品是她的回忆录。

Joan Didion

Joan Didion

11. 琼·迪迪恩(Joan Didion)的戏剧作品《奇思年代》(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将于今年5月在哈特福德剧院上演。对于迪迪恩夫人而言,哈特福德是一个她非常熟悉的地方:这里是她的丈夫,小说家、电视电影编剧约翰·格雷戈里·邓恩(John Gregory Dunne)的家乡。他们结婚40年来也经常来到此地。所以,现年74岁的迪迪恩说起这个地方总是充满无限深情。她的剧作能在这个地方搬上舞台,自然更能激起琼·迪迪恩的许多回忆。

12. 最后,这里还有两篇综合评述很有价值:一篇是关于科尔姆·拓艾宾(Colm Toibin)的“他的爱尔兰离散者”(His Irish Diaspara);另一篇是有关约翰·契弗(John Cheever)的“契弗对郊区生活到底有何看法”(How Cheever Really Felt about Living in the Suburbia)。对此感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英语原文,载《扭腰时报》)